安然無事 猶言平安無事。
暗昧之事 指見不得人的醜事。
報冰公事 舊時官場指清苦的差使。
比類從事 比:比照。其它類似的情況按照這種精神辦理。
便宜行事 便宜:方便,適宜。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斟酌處理,不必請示。
不經壹事,不長壹智 智:智慧,見識。不經歷壹件事情,就不能增長對那件事情的見識。
不省人事 省:知覺。指昏迷過去,失去知覺。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草草了事 草草:形容草率、馬虎;了:辦完,結束。草率地把事情結束了。
草率從事 草率:粗枝大葉,敷衍了事。馬馬虎虎就處理了。形容辦事不認真。
膽小怕事 膽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頭上,怕惹麻煩。
杜絕人事 杜絕:斷絕;人事:人與人的交往。即斷絕與別人的壹切交往。
咄咄怪事 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
分內之事 分內:自己,本分。本分之內的事情。指自己應負責任的事情。
風流韻事 風雅而有情趣的事。舊指文人詩歌吟詠及琴棋書畫等活動。也指男女私情。
奉行故事 奉行:遵照辦理;故事:老規矩、老章程。按照老規矩辦事。
敷衍了事 敷衍:做事不認真;了:完。指辦事馬馬虎虎,只求應付過去就算完事。
幹卿底事 幹:關涉。管妳什麽事?常用於譏笑人愛管閑事。
感情用事 憑個人的愛憎或壹時的感情沖動處理事情。
紅白喜事 紅指結婚做壽,白指喪事,並到壹起說就是紅白喜事。
見機行事 看具體情況靈活辦事。
2. 第四個字是字的成語第四個字是字的成語 (23個):
白紙黑字、
片紙只字、
載酒問字、
拆白道字、
鴻章鉅字、
不易壹字、
梳文櫛字、
講文張字、
三寫易字、
點指畫字、
拆牌道字、
咬文嚙字、
咬文嚙字、
逐句逐字、
識文談字、
片言壹字、
咬音咂字、
俗下文字、
點紙畫字、
不立文字、
咬文嚼字、
片言只字、
識文斷字
3. 關於四字成語的故事邯鄲學步
邯鄲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據說這個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勢特別優美。燕國有位少年不辭辛苦來到邯鄲要學這裏的人走路。他壹邊觀察邯鄲人的走路姿勢,-邊學習模仿。可沒有幾天,他就堅持不下來了,越學越別扭,越走越不自然。不僅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而且連自己原來走路的動作也忘了.只好爬著回到了燕國。邯鄲學步:學步:學走路,比喻生搬硬套地模仿別人,鬧出笑話。
買櫝還珠
戰國時,有個楚國商人到鄭國賣珠寶。他用上等的木料做成壹個盒子,然後用香料來熏烤,再刻上栩栩如生的玫瑰花圖案,鑲嵌上翡翠、珠玉等裝飾物,把這個盒子裝扮得無比精致,然後才把壹顆極其珍貴的珍珠裝在裏面。不-會兒,壹個買主來了,他看到這個盒子,喜歡極了。於是,他買下了它。可是,這位買主卻打開盒子,取出珍珠還給商人,只拿著盒子走了。買櫝還珠—櫝:木匣。比喻舍本逐末,或取舍不當。
4. 四字成語故事(急)“風聲鶴唳”這則成語的唳是鳥叫。
把風的響聲、鶴的叫聲,都當做敵人的呼喊聲,疑心是追兵來了。形容驚慌失措,神經極度緊張。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謝玄傳》,堅眾奔潰,余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9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
東晉王朝派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帶領8萬精兵迎戰。 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勝晉軍。
他把兵力集結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東的淝水邊,等後續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動進攻。 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施 出計謀,派使者到秦營,向秦軍的前鋒建議道:“貴軍在淝水邊安營紮寨,顯然是為了持久作戰,而不是速戰速決。
如果貴軍稍向後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決戰,不是 更好嗎?” 秦軍內部討論時,眾將領都認為,堅守淝水,晉軍不能過河。待後續大軍抵達,即可徹底擊潰晉軍。
因此不能接受晉軍的建議。 但是,苻堅求勝心切,不同意眾將領的意見,說:“我軍只要稍稍後退,等晉軍壹半過河,壹半還在渡河時,用精銳的騎兵沖殺上去,我軍肯定能大獲全勝!” 於是,秦軍決定後退。
苻堅沒有料到,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指揮不統壹,壹接到後退的命令,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後潰逃。 謝玄見敵軍漬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
秦軍在潰退途中,丟棄了兵器和盔甲,壹片混亂,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那些僥幸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壹路上聽到 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於是不顧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
就這樣,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 ------------ 西晉末年發生內亂,因為長期的動蕩不安,最後西晉不幸滅亡。
瑯琊王司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東晉。 當晉朝渡江來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
不過,北方後來被前秦全部占領,與江南的東晉對立。當時前秦的首領叫苻堅,他請漢人王猛當他的宰相,壹心要讓國家變得十分強盛。
為了完成統壹中國的心願,苻堅就帶著八十萬大軍攻打南方。晉朝的君臣壹聽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謝安十分鎮定,從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這個地方,謝安趁前秦軍隊還沒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襲前秦的軍隊。前秦因此輸得很慘,士兵到處逃命,聽到風聲或鶴叫的聲音,都以為晉軍來了,非常害怕。
在這場戰役中,前秦的士兵傷亡慘重,同時決定了南北日後長期對峙的局面。騾騎王武於;是衛玠之舅,雋爽有風姿,見玠嘆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釋義“慚”,慚愧;“形穢”,醜陋,不體面。因為自己在某壹方不如別人而有壹種慚愧的感覺。
故事 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 很有風度。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才學很好, 在城裏也頗有名聲。
有壹年,王濟的外甥衛玠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壹見衛玠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
他對衛母說: “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現在與外甥壹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壹起,我真是太難看了!” 過了幾天,王濟帶著衛玠,騎著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
看見衛玠的人都以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著圍觀,妳擠我擁。 幾乎哄動了全城。
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想了解壹下衛萬玠以外貌漂亮,學問是否出眾,便堅持要他講解玄理。衛玠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
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壹個不稱贊他講得精深透徹的。人們嘻笑著說:“看來,妳們三王抵不上衛家的壹個兒郎啊!”王濟說:“是啊,和我這外甥壹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光。”
秋時代,楚平王是個很迷戀女人的君王,後來還霸占了自己的兒媳婦。大臣伍奢對君主這樣的行為非常反對。
楚王壹不高興,下令把伍奢抓起來,連伍奢的大兒子也壹起被殺死。然後,二兒子伍子胥看情形不對,他趕緊逃命。
壹路上躲躲藏藏,有什麽風吹或草搖動的聲音,他都會被嚇到。有壹天,伍子胥來到江邊,遇到壹個漁翁,伍子胥把事實真相都告訴了他。
後來,漁翁上岸幫他找吃的,伍子胥怕他去告密,就躲在岸上的蘆葦叢裏。等到漁翁壹回來,發現他不在,就要他不用擔心,快點出來,讓他吃了壹頓豐盛的晚餐。
當伍子胥要走之前,還叮嚀漁翁千萬不要跟別人說起見過他的事情。漁翁見伍子胥懷疑自己,為了不讓他擔心,竟然投江而死。
伍子胥非常難過,繼續逃亡的生活。後來,他在吳國受到重用,掌握了吳國的軍隊,他立刻攻打楚國,報了殺父的深仇大恨。
三國時代,西蜀和東吳發生戰爭。 東吳漸漸抵抗不了西蜀。
東吳派出趙咨向魏國求救。 當時吳國和魏國之間,也存在壹些問題,但是,吳國仍然不得不去請求魏國的幫忙。
趙咨壹到許都,魏文帝曹丕的態度十分傲慢,因為他瞧不起東吳。 於是,他故意問趙咨:“東吳像妳這樣的人才有多少啊?” 趙咨很有自信的回答:“我國聰明能幹、文武雙全的人,大概有八、九十人。
像我這麽差的人,多得可以用車來載,用鬥來量,實在數都數不完啊!”戰國時代的齊威王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當上了皇帝。 年輕的他因此驕傲自滿,每天飲酒作樂,不但不處理國家大事。
不準大臣勸阻,如果有人不聽他。
5. 四字成語人定勝天 《逸周書·文傳》:“人強勝天。”
宋·劉過《襄陽歌》:“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人定:指人謀。
指人力能夠戰勝自然。 有誌者事竟成 《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誌者事竟成也。”
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百尺竿頭,更進壹步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
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壹步努力。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壹偈曰:‘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誌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白手起家 壹切靠自己艱苦奮鬥,創立了壹番事業。 卷土重來 人馬奔跑時卷起的塵土。
形容失敗後組織力量,重圖恢復。 晨鐘暮鼓 古代佛寺中晨敲鐘,暮擊鼓以報時,用以使人驚悟的言論。
破釜沈舟 比喻行事果決,抱持著只往前看而不回頭的決心。 投筆從戎 《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從戎:從軍,參軍。
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金石為開 漢·劉向《新序·雜事四》:“熊渠子見其誠心,而金石為之開,況人心乎?”金石:金屬和石頭,比喻最堅硬的東西。
連金石都被打開了。形容壹個人心誠誌堅,力量無窮。
勤能補拙 宋·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輪勤。”勤奮能夠彌補不足。
人定勝天 比喻人力可以戰勝自然。 有誌竟成 有堅定的誌向,只要努力從事,壹定可以成功的意思。
良藥苦口 能治病的好藥,味苦難吃。比喻直言勸戒批評的話,雖然聽起來不舒服,但對人卻是有益的。
懸梁刺股 形容刻苦學習。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壹》:“(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問心無愧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二回:“就是將來外面有點風聲,好在這錢不是老爺自己得的,自可以問心無愧。”問心:問問自己。
捫心自問,毫無愧色。 誌在四方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二十五回:“妾聞‘男子誌在四方’。
君壯年不出圖仕,乃區區守妻子坐困乎?” 四方:天下。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磨杵作針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
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前車之鑒 《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後車戒。”鑒:鏡子,為教訓。
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後的教訓。
大器晚成 有本事的人,要經過磨練,到晚年才成功。用以形容才器大者立業遲。
臥薪嘗膽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壹嘗苦膽。
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鑿壁借光 高鳳流麥 蘇秦刺股 截蒲為牒 三余讀書 陶侃運甓 臨池學書 孫康映雪 囊螢映雪 奮發圖強 發憤:決心努力;圖:謀求。決心奮鬥,努力謀求強盛。
精益求精 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還求更好。
《論語·學而》:“《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宋·朱熹註:“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力爭上遊 努力奮鬥,爭取先進再先進 。 勤能補拙 指勤勉努力能彌補天資上的不足。
立誌礪誌 強學博覽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意思是自己已經盡力而為,至於能否達到目的,那就要看時運如何了。 笨鳥先飛 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後,做事比別人先動手。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壹折:“我和妳有個比喻:我似那靈禽在後,妳這等坌(笨)鳥先飛。” 專壹不移 不甘後人 不甘心落在別人後面。
手不釋卷 《三國誌·吳書·呂蒙傳》註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典故: 釋:放下;卷:指書籍。
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愚公移山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壹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能。
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胸懷大誌 懷:懷藏。
胸有遠大誌向。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壹回:“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
業精於勤 業:學業;精:精通;於:在於;勤:勤奮。學業精深是由勤奮得來的。
唐·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篤誌好學 策頑磨鈍 發憤忘食 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奮。《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尚書·君陳》:“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