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指壞人好人混在壹起的四字成語

指壞人好人混在壹起的四字成語

1. 比喻好人和壞人混在壹起的成語

魚龍混雜

拼音:yú lóng hùn zá

解釋:比喻壞人和好人混在壹起。

出處:唐·張誌和《和漁夫詞》十三:“風攪長空浪攪風,魚龍混雜壹川中。”

示例:現在人多手亂,魚龍混雜,倒是這麽著,他們也洗洗清。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四回

近義詞:魚目混珠、濫竽充數

反義詞:涇渭分明、黑白分明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好壞在壹起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伍子胥因父與兄被楚平王所殺逃到吳國,對吳王闔廬說楚國黑白不分,人妖顛倒,魚龍混雜。鼓動吳王攻打楚國,五戰五勝,打到楚國都城郢城,楚平王已死,伍子胥為報殺父之仇,掘墳鞭屍。

2. 指壞人相互勾結幹壞事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狼狽為奸、同流合汙、壹丘之貉、朋比為奸、黨豺為虐

1. 狼狽為奸,讀音:láng bèi wéi jiān

基本釋義:狼和狽壹同出外傷害牲畜,狼用前腿,狽用後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互相勾結幹壞事。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詩翁畫客狼狽為奸;怨女癡男鴛鴦並命。”

例句:舊社會,地方上的豪紳經常與官府中的壞人狼狽為奸,欺壓百姓。

2. 同流合汙,讀音:tóng liú hé wū

基本釋義:流:流俗;汙:骯臟。指跟壞人壹起幹壞事。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汙世。”

例子:此數賊者,同流合汙,敗壞國政。(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二十二回)

3. 壹丘之貉,讀音:yī qiū zhī hè

基本釋義:丘:土山;貉:壹種形似狐貍的野獸。壹個土山裏的貉。比喻彼此同是醜類,沒有什麽差別。

出處: 東漢·班固《漢書·楊惲傳》:“古與今,如壹丘之貉。”

例子: 否塞晦盲,真若壹丘之貉。(嚴復《救亡決論》)

4. 朋比為奸,讀音:péng bǐ wéi jiān

基本釋義:朋比:依附。互相勾結。壞人勾結在壹起幹壞事。

出處: 宋·高登《高東溪集》:“此曹當盡伏誅,今且偃自恣,尚欲朋比為奸,蒙蔽天日。”

例子: 平時與古老三朋比為奸,也非壹次。(清·姬文《市聲》第二十三回)

5. 黨豺為虐,讀音:dǎng chái wéi nüè

基本釋義:黨:結成團夥;豺:壹種兇惡的野獸,常比喻兇殘的人。虐:殘暴。與兇殘的人結成團夥做殘害人的勾當。

3. 比喻好人壞人都有,混雜在壹起的成語

比喻好人壞人混雜在壹起的成語有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泥沙俱下、良莠不壹和龍蛇混雜。

1、魚龍混雜

拼音:yú lóng hùn zá

釋義:意思是形容好人和壞人混在壹起。

出處:唐·張誌和《和漁夫詞》十三:“風攪長空浪攪風,魚龍混雜壹川中。”意思是風把天空攪渾,浪花把風攪渾,好人和壞人混雜在壹起。

2、良莠不齊

拼音:liáng yǒu bù qí

釋義:指好人壞人都有,混雜在壹起。側重於品質,不能用於形容水平、成績等。

出處:出自清朝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且說彼時捐例大開,各省侯補人員十分擁擠,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意思是捐贈大會開始之際,各個省份的候補人員很多,好人和壞人混在壹起。

3、泥沙俱下

拼音:ní shā jù xià

釋義:意思是好人和壞人混雜在壹起,成分復雜。

出處: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壹:“人稱才大者,如萬裏黃河,與泥沙俱下。余以為,此粗才,非大才也。”意思是別人說的有才華的人,像萬裏黃河,好的壞的摻雜在壹起。我認為這是個粗才,不是有才華的人。

4、龍蛇混雜

拼音:lóng shé hùn zá

釋義:比喻好人和壞人混在壹起。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及至走了這條路,說不盡的風塵骯臟,龍蛇混雜,已就大不是女孩兒家的身份了。”

5、良莠不壹

拼音:liáng yǒu bù yī

釋義:形容好人壞人都有。

出處:《清史稿·覺羅滿保傳》:“閩、浙兩省棚民,以種麻靛、造紙、燒灰為業,良莠不壹。”意思是福建、浙兩個省份的人民,以種麻靛、造紙、燒灰為業,好人壞人混雜在壹起。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魚龍混雜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良莠不齊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泥沙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