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江左名士許堅,早歲因時事不懌於後主李煜,拂衣歸隱茅山。到宋太宗太平興國間,出遊於廬山、洪州西山、吉州玉簡山諸名山,又到黟縣隱於城南二十裏的桃源洞。清嘉慶版《黟縣誌·人物寓賢》中有記:“許堅,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後,客遊於黟。樂之,因作詩,遂家焉。今桃源洞,有許氏,蓋其後裔也。”他所作的這首詩就是清順冶版《黟縣誌·藝文誌》等所載流傳至今的那首五律《入黟吟》:
黟邑小桃源,煙霞百裏寬。
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市向哺時散,山經夜後寒。
吏閑民訟簡,秋菊露清清。
此詩寫出了當時“古黟桃花源”的自然風光和社會風貌。在古時,黟縣還有壹首相傳為唐李白所寫的那首五絕 《小桃源》: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裏間。
地多靈草木,入尚古衣冠。
除了“縣”不同於“邑”,“間”不同於“寬”外,和許堅那首五律《入黟吟》的前四句幾乎完全壹樣。這到底是古人詩詞創作上的巧合,還是文壇上的抄襲呢?如果是抄襲,即只有後人許堅抄襲前人李白,而不可能是前人李白抄襲許堅。其關鍵是這首五絕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李白?我看不像。姑且不論李白是否到過古黟,即以這首所謂“李詩”五絕來看,也不像是出諸詩仙李白的手筆。首先從詩的內容看:這首五絕不像是單純寫景詩,而是敘事詩。因為前兩句概括點明“黟縣小桃源”的範圍和風貌,而後兩句寫出黟縣的物產和人們的衣著。雖然能體現古黟的清幽和古樸,但剛寫到“古衣冠”的人,就突然煞住,不見其人的活動而無下文了。而李白其他絕句的語言雖然極為凝煉,而表意卻極為完整,不像這首所謂“李詩”,詩意尚未展開就草草收筆,言猶未盡而給人壹種有頭無尾之感。而許堅那首五律則不然,在前四句的首聯對景興起破題,在頷聯書事基礎上,後四句的頸聯,尾聯相繼書事,而從“市散”、“山寒”、“吏閑”、“訟簡”諸多方面將“古衣冠”人的活動表達得淋漓盡致。再從詩的形式來看,所謂“李詩”的三四句對仗很工整,是壹首五律的架勢。因之表述上似乎還有五六句作為頸聯對仗句以繼之,然後有尾聯作為結句。但是,沒有。以致影響內容的完整表達。而許詩在頷聯後,即有頸聯“市散”、“山寒”繼之敘事,並接著在尾聯“吏閑民訟簡”敘事後,以“秋菊露清清”的寫景抒情句攸結。因之,作為五律,使內容與形式相統壹,把詩意表達得很完整。所以,兩相對比,那首所謂“李詩”五絕,不像是李白所作。
2. 古風 其31 李白 賞析李白《古風其三十壹》:
原文
鄭客西入關。行行未能已。
白馬華山君。相逢平原裏。
璧遺鎬池君。明年祖龍死。
秦人相謂曰。吾屬可去矣。
壹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賞析
欲知李白這壹首詩的妙處,且先看詩中這壹故事的由來。《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鎬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壹歲事也。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使禦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另外,《漢書·五行誌》引《史記》雲:“鄭客從關東來,至華陰,望見素車白馬從華山上下,知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遂至,持璧與客曰:為我遺鎬池君,因言今年祖龍死。”《史記》所載的故事前後比較完整,用了壹百零三個字。《漢書》抓住故事的中心,只用了五十個字,而且由於素車白馬從華山而下這壹點染,增強了神話色彩,但仍然只是文章,而不是詩。
李白翻文為詩,主要以《漢書》所載的故事為根據,寫成了這壹首詩的前六句。其中第二句是原文所沒有的,實質上詩人把原文凝煉為二十五個字,字數壓縮了壹半,卻無損於故事的完整性,並且詩意盎然,詩情醰永。這就不能不佩服詩人以古為新的手法了。壹起“鄭客西入關”壹句,為什麽不依原文寫為“鄭客關東來”呢?這是因為是“關東來”只表明出發地,卻不能表出目的地,而“西入關”則包括了“關東來”,平平五字,壹石兩鳥,極盡簡括之能事。第二句“行行未能已”原文沒有的,詩人增添了這壹句,便寫出了鄭客“行行重行行”的旅途生活,“未能已”三字則又點出了道遠且長,言外還暗示秦法森嚴,行路程期有所規定,不敢超越期限的那種惶恐趕路的心情,就這壹句平添了無限的情意,也就是詩之所以為詩。接下去“白馬華山君,相逢平原裏”,兩句與文章的敘述次序恰恰相反。這並不是因為受押韻的牽制,而主要是用倒筆突接的方法,先把鮮明的形象送到讀者的眼前:“唉!來了壹位白馬神人!”然後再補敘原委。這樣寫法接法,也是詩的特征,而非文章的常規。第五句“璧遺鎬池君”把原文“持璧與客曰:為我遺鎬池君。”十壹字刪成五字,凝縮得非常精致。鎬池君指水神,秦以五行中的水德為王,故水神相當於秦朝的護國神,華山神預將秦的亡征,告知水神。第六句“明年祖龍死”,祖龍即指秦始皇。不必點明,即知為華山君傳語,簡潔了當地預報了秦始皇的死耗。
以上六句,只是李白復述故事,其長處也不過是剪裁點染得宜,而還不足以見此詩之特點。此詩精神發越之處,主要在後四句,李白的超人之處也在後四句。
東晉詩人陶潛曾寫過壹篇《桃花源記》,後來的詩人極喜引用,“世外桃源”幾成為盡人皆知的成語。李白想象力過人,把這壹故事和上面六句中的故事,摻和在壹起,似乎桃源中人所以避秦隱居,就是因為他們得知鄭客從華山君那兒得來祖龍將死、秦將大亂的消息。所以七八兩句用“秦人相謂曰:吾屬可去矣!”輕輕地把兩個故事天衣無縫地聯系在壹起了。“秦人相謂曰”之前省去了鄭客傳播消息,因而行文更加緊湊。“相謂”二字寫出秦人傳說時的神情,活躍紙上:“吾屬可去矣”壹句則寫出了他們堅決而又輕松的感情,這些都是此詩神妙之處。
最後詩人以“壹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兩句結住全詩。“春”字,承桃花春開,取春色美好之意。用“千春”而不用千秋,說明他對桃花源的贊美。這兩句反映了李白對桃花源的向往和對塵世生活的厭惡。是啊,壹旦進了世外桃源,就永遠與這混濁紛亂的人寰相隔絕了。
詩人寫詩時可能預感到安史之亂的某些征兆,所以引喻故事,借古喻今,以表遁世避亂的歸隱思想。結筆悠然而止,不再寫入桃源後的如何如何,不但行文簡潔,而且余音裊裊,也令人起不盡之思。
3. 李白古風賞析出自李白的《古風》,全詩如下: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 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 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
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 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
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 群才屬休明,乘運***躍鱗。
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 我誌在刪述,垂輝映千春。
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 蟾蜍薄太清,蝕此瑤臺月。
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 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暉。
浮雲隔兩曜,萬象昏陰霏。 蕭蕭長門宮,昔是今已非。
桂蠹花不實,天霜下嚴威。 沈嘆終永夕,感我涕沾衣。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瑯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鳳飛九千仞,五章備彩珍。銜書且虛歸,空入周與秦。
橫絕歷四海,所居未得鄰。吾營紫河車,千載落風塵。
藥物秘海嶽,采鉛青溪濱。時登大樓山,舉手望仙真。
羽駕滅去影,飆車絕回輪。尚恐丹液遲,誌願不及申。
徒霜鏡中發,羞彼鶴上人。桃李何處開,此花非我春。
唯應清都境,長與韓眾親。 太白何蒼蒼,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裏,邈爾與世絕。 中有綠發翁,披雲臥松雪。
不笑亦不語,冥棲在巖穴。 我來逢真人,長跪問寶訣。
粲然啟玉齒,授以煉藥說。 銘骨傳其語,竦身已電滅。
仰望不可及,蒼然五情熱。 吾將營丹砂,永與世人別。
代馬不思越,越禽不戀燕。情性有所習,土風固其然。
昔別雁門關,今戍龍庭前。驚沙亂海日,飛雪迷胡天。
蟣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苦戰功不賞,忠誠難可宣。
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 五鶴西北來,飛飛淩太清。
仙人綠雲上,自道安期名。 兩兩白玉童,雙吹紫鸞笙。
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 我欲壹問之,飄然若流星。
願餐金光草,壽與天齊傾。 鹹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
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 日暮醉酒歸,白馬驕且馳。
意氣人所仰,冶遊方及時。 子雲不曉事,晚獻長楊辭。
賦達身已老,草玄鬢若絲。 投閣良可嘆,但為此輩嗤。
莊周夢胡蝶,胡蝶為莊周。壹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
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
富貴故如此,營營何所求。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壹朝開光曜。 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
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 吾亦淡蕩人,拂衣可同調。
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發已衰改。人生非寒松,年貌豈長在。
吾當乘雲螭,吸景駐光彩。 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
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 身將客星隱,心與浮雲閑。
長揖萬乘君,還歸富春山。 清風灑六合,邈然不可攀。
使我長嘆息,冥棲巖石間。 君平既棄世,世亦棄君平。
觀變窮太易,探元化群生。 寂寞綴道論,空簾閉幽情。
騶虞不虛來,鸑鷟有時鳴。 安知天漢上,白日懸高名。
海客去已久,誰人測沈冥。 胡關饒風沙,蕭索竟終古。
木落秋草黃,登高望戎虜。 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
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問誰淩虐,天驕毒威武。
赫怒我聖皇,勞師事鼙鼓。 陽和變殺氣,發卒騷中土。
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營農圃。
不見征戍兒,豈知關山苦。 李牧今不在,邊人飼豺虎。
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臺。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奈何青雲士,棄我如塵埃。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
方知黃鶴舉,千裏獨徘徊。 賞析 這是壹首以古諷今、寄慨抒懷的五言古詩。
詩的主題是感慨懷才不遇。 前四句用戰國時燕昭王求賢的故事。
燕昭王決心洗雪被齊國襲破的恥辱,欲以重禮招納天下賢才。他請郭隗推薦,郭隗說:王如果要招賢,那就先從尊重我開始。
天下賢才見到王對我很尊重,那麽比我更好的賢才也會不遠千裏而來了。於是燕昭王立即修築高臺,置以黃金,大張旗鼓地恭敬郭隗。
這樣壹來,果然奏效,當時著名遊士如劇辛、鄒衍等人紛紛從各國湧來燕國。在這裏,李白的用意是借以表明他理想的明主和賢臣對待天下賢才的態度。
李白認為,燕昭王的英明在於禮賢求賢,郭隗的可貴在於為君招賢。 然而,那畢竟是歷史故事。
次四句,詩人便化用前人成語,感諷現實。“青雲士”是指那些飛黃騰達的達官貴人。
《史記。伯夷列傳》說:“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者!”意思是說,下層寒微的士人只有依靠達官貴人,才有可能揚名垂世,否則便被埋沒。
李白便發揮這個意思,感慨說,無奈那些飛黃騰達的顯貴們,早已把我們這些下層士人象塵埃壹樣棄置不顧。顯貴之臣如此,那麽當今君主怎樣呢?李白化用阮籍《詠懷》第三十壹首諷刺魏王語“戰士食糟糠,賢者處蒿萊”,尖銳指出當今君主也是只管揮霍珠玉珍寶,追求聲色 *** ,而聽任天下賢才過著貧賤的生活。
這四句恰和前四句形成鮮明對比。詩人在深深的感慨中,寄寓著尖銳的揭露和諷刺。
現實不合理想,懷才不獲起用,那就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