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熟識的圖書管理員推薦給我的,本意是拿來順著目錄查閱、搜集壹些資料用於備課,並沒有打算細看,卻不想只簡單的翻了幾頁便被書中詳實的資料與清晰的講解所吸引,壹個專題章節讀完,已經要返回頭去再看看封面,懷疑著這本書到底是不是成語解析。
對,成語解析。
白紙黑字書法飄逸,“為官之道”四個字擺在封面上,很容易讓人忽略後面緊跟著的“王立群智解成語”幾個字,從而誤認為這本書在講述官場的成功或生存之道。而實際上,這本書實實在在的是在講成語,講成語的來龍去脈、講成語的深刻內涵、講成語背後真實發生過的點點滴滴。
尤其是作者王立群老師,壹個儒雅而學識豐厚的學者。從當年的《百家講壇》到近來的《詩詞大會》,都讓我在聽到這個名字的壹瞬間,就能想起他清瘦而笑又侃侃而談的模樣,此刻他將多年的學識積養於此書把成語細細道來,能獲得的除了閱讀的沈醉之外,更是知識的積累與開闊。
縱覽全書,這本成語智解有三處讓我十分驚嘆。
壹是成語分主題,知故明理。
“用主題串聯成語”,這是我讀王立群老師這本“成語智解”時最為直觀的感受。
不同於曾經讀過的壹些成語典故集錦,王立群老師采用全書壹個大主題、每章壹個小主題的方式對相關的成語及典故進行了分類集中:比如書名既是《為官之道》,那麽十五個章節便從當官應該具備的品行能力來闡發,有“廉生威 公生明”的為官守則,也有“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的為官意識等;而每章節也同樣,用小標題層層遞進、周全而詳細的將章節主旨闡發清晰,比如在“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這壹章節中,他就用“夕惕若厲,戰戰兢兢,臨淵履冰”三個成語來串聯憂患意識中的危機感,用“居安思危,臨渴掘井,患至呼天”三個成語來闡發“明確的預見”是憂患意識必不可少的,最後用“憂國憂民,匹夫有責”兩個成語來將憂患意識提升到官員、提升到每個人應該挑起的責任感中。
由此,成語解析就並非只是單單的為了明確詞語含義而講定義、為了知道典故而講典故,而是用壹個***同的主題將不同的成語分層次、分角度串聯起來,用成語典故背後所蘊含的千年文化傳統與承載的真實歷史相結合,以古論今,令人在識得成語、聯想記憶的同時,更能明白些許人生在世不可忽略與罔顧的道理。
二是歷史與時間為線,體現傳承之感。 ?
?在主題的凝聚之下,王立群老師的成語解析依照時間和朝代順序展開,更像是壹副緩緩展開的畫卷,將五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中國傳統精神的所思所想娓娓道來,真正讓人從成語中明白,什麽是壹個民族的“傳承”。
以第六章《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為例,在講述以“清醒的危機感”為主題講述“夕惕若厲,戰戰兢兢,臨淵履冰”三個成語時,首先從我們祖先誕生之初講起——
“我們的祖先在風高月黑之夜,在面對洪水猛獸侵襲之時,心中畏懼情緒頓生,這種畏懼情緒便是憂患意識的起始,……憂患意識是由責任感的推動在畏懼情緒基礎上自覺出現的。”
沒有直接講定義,也沒有直接講成語,而是將讀者帶回到時刻置身於危險中的祖先時代,以人類趨利避害本能和預防傷害產生的責任,讓讀者產生“***情”,以更好的從本質上理解“憂患意識”產生的根源及必要性。
接著便追本溯源,從“憂患”壹詞最早獨立出現於《易傳》和《孟子》講起,援引了《易傳》中對《周易》成書的評價: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既指出了最早的出處,又借它說出周文王作《周易》時(此處援引傳統說法)的憂患之心。這顆憂患之心垂法後代,令周武王因憂患國事而夜不能寐,即《周易·乾》三爻辭中所說的“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清晰順暢的將第壹個成語“夕惕若厲”和概括的成語“朝乾夕惕”引出並講解清楚,沒有邏輯的斷裂,也就沒有閱讀的停頓。
繼而是《詩經》中的“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壹,莫知其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憂國憂民之情;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繼位後,面對仍然紛亂的天下,下昭中的“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栗栗,日慎壹日。”
歷史的洪流滾滾而過,朝代更叠、人物交替,卻串聯起中華民族從始而終的“憂患意識”,讓讀者在深刻理解憂患意識與成語的同時,更體會到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傳承”——
不是“憂患”這個詞語被時刻念在口頭、貼在床前、掛在堂屋,而是壹代又壹代的人,從早到晚的勤奮謹慎,是如同走在薄冰之上、深淵之邊的戰戰兢兢,無時無刻,不是憂患意識在心,無時無刻,不是精神傳承。
三是由點及面,擴展豐富。
講成語典故,又不全是在講成語典故。
王立群老師的這本書,總讓我想起大學的課堂上那些講著講著忽然不好意思撓撓頭,自言自語壹句“哎呦我怎麽講到這裏來了”的可愛老師。
不知道是不是學識豐富之人特有的“習慣”,很容易從某壹點闡發引申開去,他講得興味盎然,甚至渾然不覺自己的拓展,而聽的人也津津有味,思緒邏輯沒有絲毫的斷裂與牽強。
王立群老師的這本書讀來同樣如此。
從成語的某個點闡發引申出去,浩浩湯湯,讓妳看到壹個更廣闊的世界面,卻又在最後不留任何痕跡的重新回到這個點,完整的環形鏈條,囊括了豐富闊大的知識。
依舊是拿第六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舉例。
在講到“憂患”壹詞最早出現在《易傳》和《孟子》中時,王立群老師並沒有急著將兩處原文從書本裏拽出來擺著講內涵,而是從《易傳》宕開壹筆,先講清楚《周易》、《易傳》、《易經》之間的關系,又將傳統說法中周文王作《周易》的背景故事、來龍去脈講得清清楚楚,並異常嚴謹真誠的將“假托周文王之名而作”的說法擺出,沒有絲毫為了驗證自己的說法而罔顧學術真相的低劣之舉,坦坦蕩蕩,令人欽佩。
而這種“宕開壹筆”又“圓滿收回”的寫法在書中隨處可見,讓人在讀成語、學成語的同時,讀到、學到的不僅僅只有成語。
讀到的不止是成語——由查閱資料始,認真研讀終,從未想過讀成語解析也能讀出壹片別樣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