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的四字成語有:當仁不讓、拱手讓人、各不相讓、讓逸競勞、退讓賢路。
壹、當仁不讓
拼音:dāng rén bù ràng。
解釋:碰到應該做的好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托;不謙讓。當:面對著;仁:原指正義的事;現泛指應該做的好事。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集註:“當仁,以仁為己任也。”
二、拱手讓人
拼音:gǒng shǒu ràng rén。
解釋:拱手:雙手合抱在胸前,以示敬意。恭順地讓給別人。形容怯弱可欺或甘心為奴仆、附庸。
出處: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41回:“明知眾寡不敵,守不住這個青島,但若拱手讓人,殊不甘心。”
三、各不相讓
拼音:gè bù xiāng ràng。
解釋:讓:歉讓。互不謙讓、讓步。
出處:馮玉祥《我的生活》第23章:“於是兩方明爭暗鬥,各不相讓,壹天利(歷)害壹天。”
四、讓逸競勞
拼音:ràng yì jìng láo。
解釋:謂安逸之事互相謙讓,勞苦之事互相爭搶。
出處:《魏書·孝感傳·吳悉達》:“昆弟同居四十余載,閨門和睦,讓逸競勞。”
五、退讓賢路
拼音:tuì ràng xián lù。
解釋:退讓:辭職的謙詞;賢路:賢才仕進路。辭官退隱,讓有才能的出來做事。
出處:《史記萬石張叔列傳》:“願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