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言而有信,不恥下問,察言觀色,成人之美,從心所欲,道聽途說,發憤忘食,犯上作亂,當仁不讓,過猶不及……
巧言令色:釋義意思是好聽的語言,美好的臉色。形容用花言巧語和諂媚的態度討好於人。出處《論語 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
言而有信:釋義話語能夠兌現,說話靠得住,有信用,言行壹致。出處《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不恥下問:釋義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不如自己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丟臉。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察言觀色:釋義察:詳審。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摩別人的心意。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成人之美:釋義成全別人的好事,幫助別人實現其美好願望。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從心所欲:釋義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偏指善言善行的從心所欲,並非做壞事也從心所欲。出處《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道聽途說:釋義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不實的信息。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發憤忘食:釋義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犯上作亂:釋義犯:幹犯。冒犯上級,為亂社會。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當仁不讓:釋義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過猶不及:釋義過:過分;猶:如同;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壹樣,都是不合適的。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