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本末倒置 ( běn mò dào zhì )
解釋: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輕重的位置弄顛倒了。
出自:金·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然非知治之審,則未嘗不本末倒置。”
示例:該簡者妳卻詳而不簡,該詳者妳又簡而不詳。~,批評妳還不願意?亂彈琴! ◎曲波《林海雪原》壹二
近義詞:輕重倒置、舍本求末、削足適履、殺頭便冠
反義詞:以壹持萬、本末相順、分清主次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弄錯了事物的輕重主次
燈 謎 半;瓶底朝天;跋作序言;
本末倒置(打字壹)謎底:未
英文:take the branch for the root ;put the incidental before the fundamental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詞性貶義詞
典故說明
「本末倒置」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末」是枝節末端的意思,所以這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註重細微末端、較不重要的事。 《禮記.大學》裏有壹句話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就是在說明做壹件事情,掌握本末終始、先後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為壹般人往往會有誤本為末、倒末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說法。較早的書證是宋代大儒朱熹寫給他的朋友呂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獻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語,信中談的就是先後次序顛倒的事情。另外壹位宋代大儒陸九淵在〈與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聞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則所謂文亦可知矣。」大意是說事情都有本有末,沒聽過根本壯盛而枝節末端不茂盛的事。陸九淵的話更明白的表現出本末倒置的意思。清代王昶所寫的〈新修州學之記〉說到:「當奉教化,宣之於民,……然非知治之審,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意思是說為政者若不知宣揚教化於民,則常會本末倒置,失掉了應有的判斷。從這些例子可以知道「本末倒置」是句常用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