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腋成裘指狐貍腋下的皮雖很小,但聚集起來就能制壹件皮袍,比喻積少成多。
拼音:jí yè chéng qiú,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慎子·知忠》。
集腋成裘連動式結構,在句中壹般作主語、謂語、賓語。
《慎子·知忠》:“故廊廟之材,蓋非壹木之枝也,粹白之裘,蓋非壹狐之皮也”,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集腋成裘”。
成文用法:集腋成裘指狐貍腋下的皮雖很小,但聚集起來就能制壹件皮袍,比喻積少成多。
運用示例:清·文康《兒女英雄傳》三回的“如今弄多少是多少,也只好是‘集腋成裘’了”。和《香港興中會宜言》的“各會友好義急公,自能惟力是視、集腋成裝,以助壹臂”。
成語啟示
中國是個有著幾千年傳統農業生產歷史的社會,小農經濟的特點,就是重視積累,謹慎消費。這種行為模式有其合理性,其精神也值得繼承,但在這個快速發展、講求競爭的時代,這種不求效率、壹切慢慢來的做法還是很值得商耀的。因為,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時速度和效益就意味著生命。
以創意或者產品占有市場為例,固然誰也不可能壹口吃成胖子,但是如果沒有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很有可能就喪失了企業發展的最佳時機。“集腋成裘”這個成語體現了非常深刻的哲學道理,它告戒我們,不管是做什麽事,都不能急於求成。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集腋成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