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吞象是壹個漢語詞語,曾多次出現於古文之中,意思就是壹條蛇把壹頭大象吞了,釋義比喻人貪心不足,就像蛇想吞食大象壹樣。
壹、出現過的文獻
蛇吞象《山海經·海內南經》:“ 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後以“蛇吞象”形容貪婪之甚。
元 劉致《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則這二攢司過似蛇吞象,再差十大戶猶如插翅虎。”
戰國楚·屈原《天問》:“壹蛇吞象,厥大何如?”
羅洪憲詩:“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清·翟灝《通俗編·禽魚》)
二、詞語演變
天,人們漸漸用“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永遠不會滿足,就像蛇貪心很大最終想吞食大象。
人心不足蛇吞象,意思是說:人的貪欲無止境,就像小小的蛇,竟要把龐然大物的象吞下去壹樣。這個俗語原從成語“巴蛇吞象”演變來的。
“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其文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意思是:有壹種巴蛇能吃大象(傳說巴蛇生於南海,黑身子,青腦袋,長800尺),它把象吞下去後,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頭吐出來。這種象骨服食後可治腹內的疾病。
由此可見,即使是神話中的大蛇,吞下壹頭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麽壹般的蛇,要想吞象,那當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後來遂以此比喻人心貪得無厭,久而久之即演變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語。明代學者羅洪先曾有詩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臨頭螂撲蟬。”
蛇吞象的例句
1、人心不足蛇吞象,野心與理想都難實現,我只希望能具體而微,或只得其壹部分,也已可以滿足了。
2、得失榮枯總在天,機關用盡也徒然;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3、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查字 典w /zj-344667/蛇吞象造句)
4、“貪心不足蛇吞象”,壹心撲在立體城市和美國模式上的萬通地產,不僅耗費巨大的資金投入、精力,同時也錯過了時機,甚至拖垮了自己。
5、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擁有霸權地位的美國,並不滿足於自身所擁有的霸權地位,而是希望構建壹個“長生不死”、永立世界之巔的“地球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