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王逸少作會稽文言文

王逸少作會稽文言文

1. 急求文言文< >的譯文

原文王逸少作會稽,初至,支道林在焉。

孫興公謂王曰:‘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否?’王本自有壹往雋氣,殊自輕之。

後孫與支***載往王許,王都領域,不與交言,須臾支退。後正值王當行,車已在門,支語王曰:‘君可未去,貧道與君小語。

’因論《莊子·逍遙遊》,支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王遂解襟披帶,留連不能已。

譯文王逸少到會稽任職,初到任,支道林也在那裏。孫興公對王逸少說:“支道林的見解新穎,對問題有獨到的體會,心裏所考慮的實在美妙,妳要見見他嗎?”王逸少本來就有超人的氣質,很是輕視支道林。

後來孫興公和支道林壹同乘車到王逸少那裏,王逸少都著意矜持,不同支道林交談,不久支道林便告辭了。那次之後適逢王逸少要出門,車已經在門口了,支道林對王逸少說:“您先別走,我有些問題想跟您稍微探討壹下。”

於是談論到了《莊子·逍遙遊》,支道林談起來就說了幾千句話,詞語用的新奇,像是繁華壹樣絢爛。王逸少於是脫下外衣不出門了,流連於與支道林的探討之中。

2. 《資治通鑒》中玄齡明達政事,輔以文學,夙夜盡心,惟恐壹物失所,

房玄齡通曉政事,文采出眾,晝夜操勞,唯恐有什麽事情處 理得不得當。

他用法寬大平和,聽說了別人的優點,就好比自己有 優點壹樣,不會對別人求全責備,不以自己的長處要求別人,與 杜如晦提拔後進,常常覺得自己比不上杜如晦,朝廷制度規模 也都是由這兩個人商議決定的。太宗每次和房玄齡商議政事,他 都會說:“非如晦不能決斷。”

等杜如晦到了,又總是采用房玄齡 的意見。這是因為房玄齡在謀劃方面更勝壹籌,而杜 如晦在決斷 上高人壹等。

此二人興趣相同,同心同德為國效命,所以在唐朝 能夠被稱作賢相的,首推房、杜。

3. 南朝·宋·劉義慶《世學新語·文學》求原文

也粘貼了點兒。

妳可以補充追問妳要找《世說新語·文學》裏哪段 文學第四 1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嘗算渾天不合,諸弟子莫能 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壹轉便決,眾鹹駭服。

及玄業成辭歸,既而融有「禮樂皆東」 之嘆,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

融果轉式逐之,告左右 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據木,此必死矣。」遂罷追。

玄竟以得免。 2鄭玄欲註春秋傳,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遇,宿客舍。

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說 己註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註,尚未了。

聽君向言,多與 我同,今當盡以所註與君。」遂為服氏註。

3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壹婢。

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須臾,復有壹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塑土換心),逢彼之 怒。

」 4服虔既善春秋,將為註,欲參考同異;聞崔烈集門生講傳,遂匿姓名,為烈門人賃作 食。每當至講時,輒竊聽戶壁間。

既知不能逾己,稍***諸生敘其短長。烈聞,不測何人。

然 素聞虔名,意疑之。明早往,及未寐,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覺驚應,遂相與友善。

5鍾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壹見,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於戶外 遙擲,便回急走。 6何宴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

王弼未弱冠,往見之。宴聞弼名,因條向者 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極,可得復難不?」弼便作難,壹坐人便以為屈。

於是弼自為客 主數番,皆壹坐所不及。 7何平叔註老子,始成,詣王輔嗣,見王註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 之際矣!」因以所註為道、德二論。

8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 無已,何邪?」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於有,恒訓其 所不足。」 9傅嘏善言虛勝,荀粲談尚玄遠,每至***語,有爭而不相喻。

裴冀州釋二家之義,通彼 我之懷,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 10何宴註老子未畢,見王弼自說註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復得作聲,但應諾諾,遂 不復註,因作道德論。

11中朝時,有懷道之流,有詣王夷甫咨疑者。值王昨已語多,小極,不復相酬答,乃 謂客曰:「身今少惡,裴逸民亦近在此,君可往問。

」 12裴成公作崇有論,時人攻難之,莫能折,唯王夷甫來,如小屈。時人即以王理難 裴,理還復申。

13諸葛宏年少不肯學問,始與王夷甫談,便已超詣。王嘆曰:「卿天才卓出,若復小 加研尋,壹無所愧。

」宏後看莊、老,更與王語,便足相抗衡。 14衛□(王介)總角時,問樂令「夢」,樂雲「是想。

」衛曰:「形神所不接而夢,豈是想邪?」樂雲:「因也。未嘗夢乘車入鼠穴、搗齏啖鐵杵,皆無想無因故也。

」衛思 「因」,經日不得,遂成病。樂聞,故命駕為剖析之,衛即小差。

樂嘆曰:「此兒胸中當必 無膏肓之疾!」 15庾子嵩讀莊子,開卷壹尺便放去,曰:「了不異人意。」 16客問樂令「旨不至」者,樂亦不復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確幾曰;「至不?」客 曰:「至。

」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於是客乃悟服。樂辭約而旨達,皆此 類。

17初,註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於舊註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 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

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別本。郭象者,為人薄行,有俊才,見秀義不傳於世,遂竊為己註,乃自註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壹篇,其余眾 篇,或定點文句而已。

後秀義別本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其義壹也。 18阮宣子有令聞。

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將無同?」 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

衛□(王介)嘲之曰:「壹言可辟,何假於 三!」宣子曰:「茍是天下人望,亦可無言而辟,復何假於壹!」遂相與為友。 19裴散騎娶王太尉女,婚後三日,諸婿大會,當時名士、王、裴子弟悉集。

郭子玄在 坐,挑與裴談。子玄才甚豐贍,始數交,未快;郭陳張甚盛,裴徐理前語,理致甚微,四坐 咨嗟稱快,王亦以為奇,謂語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

」 20衛□(王介)始度江,見王大將軍,因夜坐,大將軍命謝幼輿。□(王介)見謝,甚說之,都不復顧王,遂達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

□(王介)體素羸,恒為母所禁。爾昔 忽極,於此病篤,遂不起。

21舊雲,王丞相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而已,然宛轉關 生,無所不入。 22殷中軍為庾公長史,下都,王丞相為之集,桓公、王長史、王藍田、謝鎮西並在。

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與君***談析理。」既***清言,遂達三更。

丞相與 殷***相往反,其余諸賢略無所關。既彼我相盡,丞相乃嘆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 歸。

至於辭喻不相負,正始之音,正當爾耳。」明旦,桓宣武語人曰:「昨夜聽殷、王清 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時復造心;顧看兩王掾,輒□(羽妾)如生母狗馨。

」 23殷中軍見佛經,雲:「理亦應在阿堵上。」 24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為論以示謝。

於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咨盡。阮 乃嘆。

4. 求文言文翻譯

《蘭亭集序》翻譯

永和九年,正值癸醜,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舉行禊飲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無不到會,老少濟濟壹堂。蘭亭這地方有崇山峻嶺環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壹般映襯在左右,引溪水為曲水流觴,列坐其側,即使沒有管弦合奏的盛況,只是飲酒賦詩,也足以令人暢敘胸懷。這壹天,晴明爽朗,和風習習,仰首可以觀覽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眾多的物類,縱目遊賞,胸襟大開,極盡耳目視聽的歡娛,真可以說是人生的壹大樂事。

人們彼此親近交往,俯仰之間便度過了壹生。有的人喜歡反躬內省,滿足於壹室之內的晤談;有的人則寄托於外物,生活狂放不羈。雖然他們或內或外的取舍千差萬別,好靜好動的性格各不相同,但當他們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於壹時,感到欣然自足時,竟然都會忘記衰老即將要到來之事。等到對已獲取的東西發生厭倦,情事變遷,又不免會引發無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歡欣,很快就成為歷史的陳跡,人們對此尚且不能不為之感念傷懷,更何況人的壹生長短取決於造化,而終究要歸結於窮盡呢!古人說:“死生是件大事。”這怎麽能不讓人痛心啊!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的感慨,其緣由竟像壹張符契那樣壹致,總難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嘆壹番,不過心裏卻弄不明白這是怎麽回事。我當然知道把死和生混為壹談是虛誕的,把長壽與夭亡等量齊觀是荒謬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處。所以我要列出到會者的姓名,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盡管時代有別,行事各異,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動因,無疑會是相通的。後人閱讀這些詩篇,恐怕也會由此引發同樣的感慨吧。

5. 囊螢映雪(文言文)原文

成語囊螢映雪,也作“積雪囊螢”、“集螢映雪”、“聚螢映雪”、“映雪囊螢”

註音náng yíng yìng xuě

釋義囊螢:晉代車胤少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形容家境貧窮,勤學苦讀。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勤學苦讀。

相近詞囊螢照雪

押韻詞夙夜不解、停陰不解、針頭削鐵、廢銅爛鐵、趁熱打鐵、誨人不惓、尺兵寸鐵、土崩瓦解、刃迎縷解、蟬蛻蛇解

字詞解釋囊螢:包著的螢火蟲;映雪:利用雪的反光。[1]

編輯本段

成語出處

1、“囊螢”典出《晉書·卷八十三·車胤傳》:“車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吳會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見胤於童幼之中,謂胤父曰:‘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2]

2、“映雪”則出自《孫氏世錄》:“晉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遊不雜。”[3]

編輯本段

成語故事

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壹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裏透進壹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壹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壹個大官。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壹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壹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壹閃壹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壹起,不就成為壹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壹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裏面,再紮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麽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壹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6. 陳書蕭引傳文言文翻譯

原文:

蕭引字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儼然,雖造次之間,必由法度。性聰敏,博學,善屬文,釋褐著作佐郎。侯景之亂,梁元帝為荊州刺史,朝士多往歸之。引曰:“諸王力爭,禍患方始,今日逃難,未是擇君之秋。吾家再世為始興郡,遺愛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門耳。”於是與弟彤及宗親等百餘人奔嶺表。時始興人歐陽頠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頠後遷為廣州,病死,子紇領其眾。引每疑紇有異,因事規正,由是情禮漸疏。及紇舉兵反,時京都士人岑之敬等並皆惶駭,唯引恬然,謂之敬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義,亦復何憂懼乎?”及章昭達平番禺,引始北還。高宗召引問嶺表事,引具陳始末,帝甚悅,即日拜金部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權貴,左右近臣無所造請,高宗每欲遷用,輒為用事者所裁。及呂梁覆師,戎儲空匱,乃轉引為庫部侍郎,掌知營造弓弩槊箭等事。引在職壹年,而器械充牣。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屢舉王寬等,帝並不用,乃中詔用引。時廣州刺史馬靖甚得嶺表人心,而兵甲精練,每年深入俚洞,又數有戰功,朝野頗生異議。高宗以引悉嶺外物情且遣引觀靖審其舉措諷令送質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盡遣兒弟下都為質。還至贛水,而高宗崩,後主即位,轉引為中庶子,以疾去官。明年,京師多盜,乃復起為貞威將軍。時殿內隊主吳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脫兒等多所請屬,引壹皆不許。引族子密時為黃門郎,諫引曰:“李、蔡之勢,在位皆畏憚之,亦宜小為身計。”引回:“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為李、蔡改行。就令不平,不過解職耳。”吳璡竟作飛書,李、蔡證之,坐免官,卒於家,時年五十八。

(節選自《陳書·蕭引列傳》,有刪改)

譯文:

蕭引字叔休。為人端莊正直有才識和度量,看上去矜持莊重,雖是倉猝之間,做事必按法律制度。天性聰慧敏達,博學,擅長做文章,脫去平民布衣穿上官服出任著作佐郎。侯景叛亂時,梁元帝任荊州刺史,朝廷官員大多前往歸附他。蕭引說:“諸王盡力爭奪,禍患剛開始,今日逃難,不是選擇君主的時候。我家兩代有人做過始興郡的地方長官,留下的恩惠還在百姓中,正可前往南邊以保存家門。”於是和弟弟蕭彤以及宗族親屬等壹百余人逃往嶺表。當時始興人歐陽頠任衡州刺史,蕭引前往依附。歐陽頠後來調任廣州刺史,病死,歐陽頠的兒子歐陽紇統領他的部眾。蕭引常懷疑歐陽紇有異心,因而加以規勸糾正,因此兩人在情禮上漸漸疏遠。到歐陽紇興兵造反,當時京都籍的士人岑之敬等都惶恐害怕,只有蕭引安然如故,對岑之敬等說:“君子修身是用來申明道理,使自己正直是用來行道義,還有什麽可憂慮畏懼的呢?”到章昭達平定番禺後,蕭引才往北回來。高宗召見蕭引詢問嶺表的事情,蕭引完整地陳述了事情始末,高宗十分喜悅,即日任命蕭引為金部侍郎。蕭引坦率耿直,不媚權貴,不曾去拜訪皇帝身邊的近臣,高宗每次想要提拔任用他,總被當權的人阻礙。到呂梁之戰全軍覆滅,軍需儲備空虛匱乏,於是轉而任用蕭引為庫部侍郎,掌管制造弓弩槊箭等事。蕭引在職壹年,而器械充足。太建十二年,吏部侍郎壹職空缺,有關官員屢次舉薦王寬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親自下詔令任用蕭引。當時廣州刺史馬靖在嶺表非常得人心,而且軍隊精強幹練,每年深入俚洞,又有幾次戰功,朝廷和民間產生了許多異議。高宗因為蕭引熟悉嶺外情況,就派蕭引去看馬靖,觀察他的舉措,委婉地令他送人質。蕭引奉密旨南行,已到番禺,馬靖就領悟了高宗旨意,遣送全部兒子和弟弟去都城做人質。返回至贛水時,高宗崩,後主登位,改任蕭引為中庶子,因為有病辭去官職。第二年,京城出現許多盜賊,於是又起用蕭引為貞威將軍。當時宮殿內的隊主吳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脫兒等人多次有所請托,蕭引都不準許。蕭引同宗族的子弟蕭密當時任黃門郎,規勸蕭引說:“李、蔡的勢力,在位的官員都畏懼他,也應該稍微為自身著想。”蕭引說:“我立身處世,自有主次,難道能為李、蔡改變操行。就是使他們不舒服,不過解除我的職務罷了。”吳璡竟然寫匿名信,李、蔡為此作證,蕭引獲罪免除官職,死於家中,當時年紀五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