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時,有個叫崔沆的主考官,錄取了壹個叫崔瀣的考生。由於兩人都姓崔,而他們的單名“沆”和“瀣”連在壹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間水氣的“沆瀣”兩字,於是有人就開玩笑說他們是“沆瀣壹氣”。
沆瀣壹氣:比喻彼此氣味相投。
2、不自量力
春秋時,弱小的息國與較大的鄭國相鄰。壹次兩國發生爭執,息國國君不僅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出兵侵略鄭國,被鄭國軍隊打得大敗。當時有見識的人就認為息國不僅無理,而且還“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果然,沒有多久,息國就被楚國滅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
3、樂不思蜀
三國時,蜀主劉備死後,由昏庸無能的兒子劉禪繼位。後來蜀國滅亡,劉禪投降司馬昭後被帶到洛陽,壹次,司馬昭請劉禪飲酒,席間讓人表演了壹些蜀國的娛樂節目。當時跟隨劉禪投降的蜀國人看後都產生了亡國的傷感,唯獨劉禪嬉笑自如。後來司馬昭問他是否懷念故國劉禪卻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比喻樂而忘本或樂而忘返。
4、從善如流
春秋時,楚國攻打鄭國,晉軍元帥欒書率軍前去救援。楚軍壹見晉軍,就撤回去了。欒書於是轉而攻打依附楚國的蔡國。楚國急忙派出兩個縣的兵力,前來援救。這時,晉軍上下鬥誌高昂,準備迎戰楚軍。只有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三人勸欒書退兵,避開楚軍的鋒芒。欒書采納了他們的意見。後來晉軍趁楚軍回國之際,出兵攻克了蔡國。
從善如流:比喻樂於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5、多難興邦
春秋時,楚靈王為了稱霸,想與諸侯會盟,派椒舉前去邀請晉平公參加。晉平公想拒絕,司馬侯勸他去。晉平公說:“晉國地勢險要,戰馬多,而楚國又多災多難。我們完全用不著怕它。”他勸晉平公把眼光放遠點,同意楚靈王的邀請。“多難以固其國”後多作“多難興邦”。邦:國家。
多難興邦:指多經困難,反而可以促使上下團結奮鬥,使國家強盛起來。
6、不拘壹格
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局限於壹種規格或壹個格局。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 *** ,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壹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壹格降人才。”
7、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裏給人家看壹樣。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廟,在廟裏按始祖的等級依次排列設置靈位,每逢有大的行動、節日,帝王們就進廟祭祖,稱為“啰”禮。很多人對啰禮不理解,向孔子請教。孔子認為魯國的宗廟違背了周禮,他避而不談,指著手掌說:“知道啰禮的人治國就了如指掌。
8、長風破浪
比喻誌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
南朝宋國著名將領宗愨從小就有雄心壯誌,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誌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裏浪!”,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為左衛將軍。
9、拔苗助長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從前宋國壹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裏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壹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裏,把禾苗壹棵棵拔高壹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壹大截,兒子跑到田裏壹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整理:zhl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