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表示詼諧諷刺類的成語

表示詼諧諷刺類的成語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壹定的意義,下面是我整理的表示詼諧諷刺類的成語,歡迎閱覽。

表示詼諧諷刺類的成語1

 1、他真是神通廣大,這麽容易就當上了銷售部經理。

 “神通廣大”是用來形容本領特別高強,幾乎無所不能。本為褒義,有時用於譏諷。

 2、妳今天的手段就是叫詭計多端的顧問先生知道了,他也壹定佩服得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本為佛教禮儀,後用比喻心悅誠服到了極點。本為褒義,也時也含詼諧意味。

 3、這樣看來,郵遞這條路是要斷絕了,刊物也就不免壽終正寢了。

 此成語泛指死亡,也比喻事物的消亡。今常含譏諷義。

 4、馬而立整天衣冠楚楚,即使到郊區去植樹,身上也不見半點汙泥。

 此成語形容穿戴整潔漂亮。本來用作褒義,現有時也作諧謔。

 5、妳想說什麽話,我洗耳恭聽。

 “洗耳恭聽”形容專心、恭敬地聽別人講話。用作敬辭,但有時也含有調侃意味。

表示詼諧諷刺類的成語2

 (1) 阿堵物:西晉的壹些士族階層人士自命清高,恥於言錢,錢被稱為“阿堵物”。後人指為錢的別稱,有諷刺意義。

 (2) 敗軍之將:打了敗仗的將領。現多用於諷刺失敗的人。

 (3) 拜賜之師:用以諷刺為復仇而又失敗的出兵。

 (4) 伴食宰相:伴食:陪著人家壹道吃飯。用來諷刺無所作為,不稱職的官員。

 (5) 補闕燈檠:闕:缺;燈檠:燈架。沒有燈架,用人充作燈架。舊時諷刺男人懼內。

 (6) 不倒翁:形似老人的玩具,上輕下重,扳倒後自己能豎立起來。現多用於諷刺巧於保持自己地位的人。

 (7) 吹大法螺:法螺:做佛事時用的樂器。原比喻佛之說法廣被大眾。後借以諷刺吹牛皮,說大話。

 (8) 大人先生:舊時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時帶諷刺意味。

 (9) 對牛鼓簧:比喻對不懂事理的人講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同“對牛彈琴”。

 (10) 伏獵侍郎:侍郎:古代官名。後用其諷刺讀別字的官員。

 (11) 貴人多忘事:高貴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態度傲慢,不念舊交,後用於諷刺人健忘。

 (12) 何見之晚:為什麽到現在才見到它?諷刺人孤陋寡聞。

 (13) 滑天下之大稽:強調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帶諷刺意味)。

 (14) 話裏帶刺: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同“話中帶刺”。

 (15) 話裏有刺: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同“話中帶刺”。

 (16) 話中帶刺:指話中包含著譏笑和諷刺。

 (17) 夾槍帶棒:指言語中暗藏諷刺。

 (18) 借古諷今: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影射諷刺現實。

 (19) 金口玉言:舊時俗指皇帝說的話。現在指說出口不能改變的話(用在諷刺)。

 (20) 荊人涉澭:荊人:楚國人。澭:澭水。楚國人過澭水。後用以諷刺拘泥於成法,不知道根據情況的變化而變通的行為。

 (21) 敬而遠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實際上不願接近。也用作不願接近某人的諷刺話。

 (22) 口談道德,誌在穿窬:穿窬:指偷摸盜竊的行為。嘴上在講仁義道德,心裏卻在想著翻墻越壁偷東西。常用以諷刺偽君子。

 (23) 冷嘲熱諷:冷:不熱情,引伸為嚴峻;熱:溫度高,引伸為辛辣。用尖刻辛辣的語言進行譏笑和諷刺。

 (24) 溜之乎也:溜走(諷刺的、風趣的說法)。

 (25) 木猴而冠:猴子穿衣戴帽裝扮成人樣。比喻虛有其表而無真本領。用來諷刺投靠權勢竊據權位的人。

 (26) 沐猴而冠: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27) 沐猴冠冕: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28) 沐猴衣冠: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同“沐猴而冠”。

 (29) 難弟難兄:形容兩兄弟都好,難分上下。現也反用,諷刺兩兄弟都壞。同“難兄難弟”。

 (30) 旁敲側擊:側:旁邊;擊:敲打。比喻說話、寫文章不從正面直接點明,而是從側面曲折地加以諷刺或抨擊。

 (31) 袍笏登場:笏:古代官員上朝時手中拿的狹長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做。原指官員打扮,上場演戲。現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諷刺之意)。

 (32) 乞兒乘車:諷刺官職提升得快的話。

 (33)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指空前絕後。亦用作諷刺。

 (34)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指空前絕後。亦用作諷刺。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35) 竊鉤盜國: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成為諸侯。諷刺小盜被殺、大盜竊國的反常現象。

 (36) 竊鉤竊國: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

 (37)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偷鉤的要處死,篡奪政權的人反倒成為諸侯。舊時用以諷刺法律的虛偽和不合理。

 (38) 欽差大臣:過去指由皇帝派遣並代表皇帝外出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現在用來諷刺從上級機關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況就指手畫腳發號施令的人。

 (39) 仁人君子:仁:仁愛。舊稱好心腸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語諷刺偽君子。

 (40) 三不開:舊時諷刺那些懦弱糊塗,不敢有所作為的官僚。

 (41) 三寸鳥,七寸嘴:比喻能說會道(多用於諷刺)。

 (42) 三旨相公:用來諷刺庸祿低能的大官。

 (43) 傷言紮語:方言。指說諷刺話。

 (44) 身在江海,心馳魏闕:魏闕:古代宮門外高大的建築,用作朝廷的代稱。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後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

 (45) 身在江湖,心存魏闕:魏闕:古代宮門外高大的.建築,用作朝廷的代稱。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後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

 (46) 身在江湖,心懸魏闕:魏闕:古代宮門外高大的建築,用作朝廷的代稱。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後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

 (47) 身在林泉,心懷魏闕: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後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48) 詩禮發冢:壹邊念著《詩經》、《周禮》,壹邊去挖墳盜墓。原是諷刺儒家倡導仁義的虛偽性。後用以諷刺口是心非、言行不壹的偽君子作風。

 (49) 說風涼話:站在事件之外說諷刺性的話。

 (50) 太平無象:指太平盛世並無壹定標誌。後諷刺反動統治者粉飾升平。

 (51) 踢斷門檻:由於跑得太勤、太快,把人家的門檻都踢斷。諷刺那些溜須拍馬的走狗們。

 (52) 文選爛,秀才半:文選:指《昭明文選》。意思是熟讀了《文選》,就可以成為半個秀才。諷刺科舉取士的話。現也含有熟讀詩文對寫作有益之意。

 (53) 五丈灌韮:用來諷刺那些思想保守,守著老壹套,拒絕接受先進經驗的人。

 (54) 儼乎其然:十分嚴肅正經的樣子。帶有諷刺意味。

 (55) 壹板正經:正經:端莊正派。原指壹部合乎道德規範的經典。後用以形容態度莊重嚴肅,鄭重其事。有時含諷刺意味。

 (56) 壹本正經:原指壹部合乎道德規範的經典。後用以形容態度莊重嚴肅,鄭重其事。有時含諷刺意味。

 (57) 壹人飛升,仙及雞犬:用以比喻壹人得勢,與其有關者亦皆隨之發跡。多含諷刺意。同“壹人得道,雞犬升天”。

 (58) 衣冠沐猴:冠:戴帽子;沐猴:獼猴。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59) 猗歟休哉:猗歟:嘆詞,表示贊美;休:美好。多麽美好呀!原為古代贊頌的套話,現多含諷刺意味。

 (60) 以刺世事:以:表示目的的連詞。來諷刺當世之事。

 (61) 以宮笑角:宮、角,均為古代五音之壹。拿宮調譏笑角調。比喻用自以為是的偏見去諷刺、否定別人。

 (62) 援古刺今:引述故事古義以諷刺今事。

 (63) 者也之乎:者、也、之、乎都是古漢語裏常用的虛詞。指講話或寫文章咬文嚼字。含諷刺意。

 (64) 正人君子:舊時指品行端正的人。現多作諷刺的用法,指假裝正經的人。

 (65) 鄭人買履: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66) 鄭人實履:鄭人:春秋時期鄭國人。履:鞋。鄭國人買鞋。比喻只相信書本,不相信客觀實際。多用以諷刺教條主義者。

 (67) 之乎也者:這四個字都是文言虛詞,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

 (68) 之乎者也:這四個字都是文言虛詞,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

 (69) 主文譎諫:主文:用譬喻來規勸;譎諫:委婉諷刺。通過詩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進行諷諫。

 (70) 鉆研故紙:故紙:指文籍,古書。諷刺脫離實際,壹味讀古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