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驢技窮出自唐·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驢》。是壹個用來比喻有限的壹點技能也已經用完了的貶義詞,現在多用於諷刺壹些虛有其表,外強中幹,無德無才的人。本詞現用途廣泛,多在各大新聞報紙中出現,以來諷刺批判用。
詞語解釋比喻有限的壹點技能也已經用完了。(諷刺壹些虛有其表,外強中幹,無德無才的人)
字詞解釋黔:唐代行政區域黔中道簡稱,即今四川大部和貴州大部。技:技能。窮:無,沒有。
入黔之驢技窮:字意是說驢生的威猛,其實沒有什麽本事,外強中幹,當遇見黔之虎,便被硬生咬死,反映了黔之虎的勇敢,也揭露了壹個真理,當猶豫害怕的時候,要勇敢。
出處唐·柳宗元《黔之驢》
成語性質貶義詞
成語用法屬於主謂短語;作主語、賓語、謂語。
近義詞 無計可施、束手無策、黔驢技盡、江郎才盡、黔驢之技、莫可奈何
反義詞 神通廣大、力大無窮、易如反掌
造句
1 他們隊雖然開始憑體力好占了壹點上風,但很快黔驢技窮,被我們打得潰不成軍。
2 做事情要紮紮實實,穩步前進,否則到了黔驢技窮的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
成語出處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壹)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壹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成語典故
原文
黔無驢(1),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2),以為神。蔽(3)林間窺(4)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5)。 他日,驢壹鳴,虎大駭(6),遠遁(7);以為且(8)噬(9)己也,甚恐。然往來(10)視之,覺無異能者(11);益習其聲(12),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13)。稍近益狎(14),蕩倚沖冒(15),驢不勝怒(16),蹄之。虎因喜,計之曰(17):“技止此耳!”因跳踉(18)大?(19),斷其喉,盡其肉,乃(20)去(21)。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柳河東集》
註釋
(1)黔(qián)——黔中道的簡稱,今屬於貴州地區。
(2)龐然大物——形容體積大而笨重的東西。
(3)蔽——躲藏。
(4)窺——偷看。
(5)慭慭(yìnyìn)然——小心謹慎的樣子。莫相知:不了解它。
(6)駭(hài)——害怕。
(7)遠遁(dùn)——逃到遠處。
(8)且——將要
(9)噬(shì)——咬。
(10)往來——來來回回地。
(11)異能——特殊的本領。
(12)益習其聲——逐漸習慣它的叫聲。益,逐漸。
(13)搏——擊,撲.
(14)狎(xiá)——態度親近而不莊重。
(15)蕩——碰撞。倚——靠近。沖——沖擊。冒——冒犯。
(16)不勝(shēng)怒——禁不住憤怒。
(17)計——心裏盤算。
(18)跳踉(liáng)——跳躍。
(19)?——吼叫.
(20) 乃——才。
(21)去——離。
譯文
黔中道這個地方原本沒有驢子,有個喜好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壹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後卻沒有什麽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到它,壹看原來是個巨大的東西,把它當作神。於是隱藏在樹林中偷偷看它。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十分小心謹慎,不知道它是什麽東西。
壹天,驢子壹聲長鳴,老虎非常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為驢子將要咬自己,非常恐懼。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認為驢子沒有什麽特殊的本領;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後後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驢子,態度更為隨便,碰撞它、倚靠它、沖撞它、冒犯它。驢非常憤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盤算此事,心想到:“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後來,大家就把這只驢子在黔地被老虎吃掉的這個故事演變成“黔驢之技”這句成語,比喻人有限的壹點本領已經用完。也說“黔驢技窮”。
成語辨析
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世界上有很多東西貌似很強大,樣子很可怕,但其實沒有什麽可怕的。從而說明,(寓意壹)革命人民不要被貌似強大的敵人所嚇倒,而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奪取勝利。(寓意二)也比喻壹個人不能只靠自己強大的外表取勝,而更應該註重真才實學。
寓言作者的寫作目的,是諷刺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幹的某些上層人物。既可以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寓意,又可以從虎吃掉驢這壹相反角度來理解本文寓意。
1、黔驢技窮
2、黔驢之技
聯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諷刺的是當時統治階級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幹的某些上層人物。此外,以“三戒”為三篇文章的總題目。並以“黔之驢”為本文的題目,也表明作者諷刺意圖的指向。但我們也可以不從驢被虎吃掉的角度,而從虎吃掉驢這壹相反的角度,來理解本文的寓意:
1.老虎角度: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就壹定能戰而勝之。但面對突如其來的敵人不能貿然鬥爭,要深入調查探究底細,掌握了敵人的詳細資料時,再攻其要害,方能勝券在握。
2.驢子角度:我們不能做無才無德,外強中幹的人,要有真才實學。生存在優勝劣汰的環境中,要有自知之明,面對強敵要沈著應付,以智求得生機。
3.好事者角度:影射為某些官僚主義者不顧實情,貿然引進,致使人才被荒廢扼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