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4年,24歲的李白從他的家鄉四川出發,沿江東下,在第二年的秋天來到了南京。這裏是他離開家鄉遠遊的重要目的地。此時正值開元十四年,唐玄宗開創的開元盛世已然承平日久。大唐帝國欣欣向榮,金陵城壹派風物繁華。“當時的金陵給了他非凡的印象。24歲的年輕詩人,他初登壹個東晉的古寺,叫瓦官寺,瓦官寺裏面有壹座高樓,建在梁武帝的時代,叫瓦官閣,這是壹座巍巍高樓。李白登上去以後,寫下了他在金陵的第壹首詩,叫《登瓦官閣》。這是他給南京的見面禮。”
第壹次來到金陵的李白,贊嘆非凡的六朝風光,也被街頭生動明媚的風土人情深深打動。金陵城的景,金陵城的人,都是如此美好,讓他忍不住提筆賦詩。“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李白的短短六行詩,創造了兩個成語,也讓長幹裏成為久負盛名的地標。
從公元747年秋天起,近十年的光景裏,李白幾乎每年都要在金陵待上壹段時間。無論南下北上,這裏總是李白漫遊的中心點。有時甚至壹連住上壹兩年,當上了南京的寓公。金陵,仿佛成了他的第二故鄉。石頭城的景色,越來越頻繁地入了他的詩中。
然而,李白的心境卻與青年時代、與十幾年前頗有些不同。對於自己的政治才華向來自信的李白,在長安屢屢失意,沒有可以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他的筆可以獻詩,卻不能獻策。他的才情,只是皇家酒宴上的佐料,並不能讓他真正立身朝堂。在鳳凰臺,在金陵,李白忍不住懷念長安。伴酒吟詩,仗劍天涯,成了詩人的“生活主旋律”。
在詩詞研究者們看來,長安的失意對李白個人來說也許是壹個小遺憾,但對於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對於世界詩歌史來說,卻是壹個大幸運。
據統計,李白寫下的與南京有關的詩歌,多達70多篇。著名作家葉兆言在寫《南京傳》的時候,把李白稱為“南京的形象代言人”,“千百年來,他壹直在為南京做免費廣告。李白與南京關系確實非同尋常,他壹生無數次遊覽或在此暫住,遍賞金陵名勝,廣泛結交當地朋友,喝不完的酒,寫不完的詩。”他說,“自從有了李白,有了李白的詩,要想舉例說明南京歷史,要想誇壹誇南京這個城市,變得輕松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