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地千裏」形容災荒後廣大土地寸草不生的荒涼景象。
語本《漢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夏侯勝》。
典源 《漢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夏侯勝》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詔丞相禦史曰:「朕以眇身,蒙遺德,承聖業,奉宗廟,夙夜惟念。
孝武皇帝躬仁誼,厲威武,北征匈奴,單於遠遁,南平氐、羌、昆明、甌、駱兩越,東定薉、貉、朝鮮,廓地斥境,立郡縣,百蠻率服,款塞自至,珍貢陳於宗廟;協音律,造樂歌,薦上帝,封太山,立明堂,改正朔,易服色;明開聖緒,尊賢顯功,興滅繼絕,褒周之後;備天地之禮,廣道術之路。
上天報況,符瑞並應,寶鼎出,白麟獲,海效鉅魚,神人並見,山稱萬歲。
功德茂盛,不能盡宣,而廟樂未稱,朕甚悼焉。
其與列侯、二千石、博士議。」
於是群臣大議廷中,皆曰:「宜如詔書。」
長信少府勝獨曰:「武帝1>雖有攘2>四夷3>廣土斥境4>之功,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5>亡度6>,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
蝗蟲大起,赤地數千裏,或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復。
亡7>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8>。」
公卿***難勝曰:「此詔書也。」
勝曰:「詔書不可用也。
人臣之誼,宜直言正論,非茍阿意順指。
議已出口,雖死不悔。」
於是丞相義,禦史大夫廣明劾奏勝非議詔書,毀先帝,不道,及丞相長史黃霸阿縱勝,不舉劾,俱下獄。
有司遂請尊孝武帝廟為世宗廟,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下世世獻納,以明盛德。
武帝巡狩所幸郡國凡四十九,皆立廟,如高祖、太宗焉。
〔註解〕(1)武帝:劉徹(西元前156?前87),漢景帝之子,十六歲即位,為漢代第六位皇帝。
在位時,文治武功鼎盛。
文治方面,改變漢初以來沿用的黃老治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立樂府,集民歌;采司馬遷等人之議,修改歷法,以正月為歲首。
財經方面,采桑弘羊之法,收鹽稅,鐵、酒公賣,統壹貨幣為五銖錢,實行平準與均輸法,使國庫大增,社會繁榮。
武功方面,武帝改漢初以來對匈奴和親納幣的消極政策,積極用兵。
壹面派張騫通西域,壹面派衛青、霍去病等人征討匈奴、南越、西南夷及朝鮮,擴增版圖。
其時東西文化交流,南海商務繁盛。
在位五十四年崩,享年七十歲。
廟號武帝。
(2)攘:排逐。
(3)四夷: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總稱。
(4)廣土斥境:擴大疆域。
(5)奢泰:過於奢侈。
(6)亡度:沒有節制。
亡,音ㄨˊ,同「無」。
(7)亡:音ㄨˊ,同「無」。
(8)廟樂:宗廟之樂。
典故說明 「赤地千裏」的「赤」,是光禿、 *** 的意思。
地面光禿 *** 、寸草不生,通常是受到天災或戰禍所造成的後果。
「赤地」壹詞,較早見於《韓非子.十過》︰「晉國大旱,赤地三年。」
指晉國曾遭到三年旱災,田裏寸草不生。
到了後代,更用「千裏」來加強形容此種荒涼景象的範圍之廣,例如所引典源《漢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夏侯勝》中,便可見到這樣的用法。
漢宣帝即位之初,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下詔為武帝立尊號和廟樂,群臣立即表示贊同,並紛紛提出合適的方案,但是只有長信少府夏侯勝反對。
他認為︰「武帝雖然有驅逐四夷、開拓疆土的功績,但是也因為他窮兵黷武,又奢侈浮誇,以致國力耗盡,百姓流離失所,半數人口死亡,到處發生蝗災,寸草不生的景象綿延數千裏,甚至人民相食,國家遭到這樣的損失,到現在還沒完全恢復。
武帝既然對人民沒有什麽恩澤,實在不應該為他制定廟樂,予以尊榮。」
在夏侯勝的獨特異議中,便用了「赤地數千裏」來形容當時災荒嚴重、民不聊生的可怕景象。
後來「赤地千裏」這句成語就這裏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災荒後廣大土地寸草不生的荒涼景象。
書證 01.《隋書.卷二○.天文誌中》:「又曰,天攙出,其下相攙,為饑為兵,赤地千裏,枯骨籍籍。」
02.《喻世明言.卷三○.明悟禪師趕五戒》:「適值東京大旱,赤地千裏。
仁宗天子降旨,特於內庭修建七日黃羅大醮,為萬民祈雨。」
03.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壹二.水利.徐貞明西北水利議》:「乃西北之地,旱則赤地千裏,潦則洪流萬頃。」
04.《官場現形記》第三四回:「齊巧那兩年,山東、河南接連決口,京、津壹帶,赤地千裏。」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形容災荒後廣大土地寸草不生的荒涼景象。
使用類別用在「蕭瑟景象」的表述上。
例 句<01>由於連年戰爭,這壹帶赤地千裏,民不聊生。
<02>這兩年大旱,造成赤地千裏,無數百姓家破人亡。
<03>去年的壹場旱災,造成這個村落赤地千裏,好不淒涼!<04>由於氣候異常,非洲許多地方已經幹旱得赤地千裏了!<05>殘酷的戰爭加上嚴重的旱災,使這個國家已經赤地千裏,人民陷入了痛苦之中。
<06>電視上播出某些旱區赤地千裏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提醒我們應該珍惜水資源。
近義詞: 寸草不生,不毛之地
反義詞: 沃野千裏,膏腴之地 辨識 參考語詞 千裏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