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衣縮食的意思是省吃省穿,泛指節儉。
節衣縮食,漢語成語,拼音是jié yī suō shí,意思是省吃省穿。形容節儉。
成語出處:《史記·貸殖列傳》:“能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魯迅書信集·致趙家璧》:“本來,有關本業的東西,是無論怎樣節衣縮食也應該購買的”。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形容節儉。
近義詞:布衣蔬食、艱苦樸素。
反義詞:窮奢極欲、鋪張浪費、花天酒地。
節衣縮食成語形式:ABCD式的成語。
成語正音:節,不能讀作“jiē”;食,不能讀作“sì”。
成語造句
1、誰在平日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渡過難關。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於饑寒。
2、我取消了信用卡,生活開始節衣縮食。
3、美國消費者無力借貸,還有失業之憂,正大力削減開支;企業也同樣在節衣縮食,現金短缺,銷售業績堪憂。
4、他揮霍成性,薪水到手,往往不久就花光,所以到了月底就得節衣縮食度日。
5、窮人還是在排隊領取政府補貼的面包,甚至必須節衣縮食才能買到壹雙鞋子。
6、拿著餐券只覺得她有千斤重。想想平時爸媽節衣縮食的生活。心中越發不是滋味。
7、到寢室拿起那個用了兩年的聯想筆記本電腦時,想起當初節衣縮食了那麽久才把它買起。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節衣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