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出處
《世說新語 ·排調》:“孫子荊 (楚) 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 (濟)‘當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 所以漱石,欲礪其齒。’”《晉書·孫楚列傳》亦載此事。”枕石漱流,起源則早。《宋書 ·樂誌三》 中有曹操 《秋胡行·晨上》:“名山歷觀,遨遊北極。枕石漱流飲泉。” 《三國誌·彭傳》中有:“伏見處士綿竹秦宓,膺山甫之德,履雋生之直,枕石漱流,吟詠缊袍,偃息於仁義之途,恬淡於浩然之域。”
釋義用法
孫楚年輕時欲歸隱山林,與人談論,把“枕石漱流”誤說成“枕流漱石”。他隨即解釋說,枕流以洗耳,除去俗塵; 漱石以礪齒,遠離人間煙火。後用此典形容隱居生活。
用典形式
枕漱 清·趙執信:“故溪堪枕漱,仙路莫輕攀。”
枕流耳 宋·陸遊:“聊將枕流 耳,靜聽屬私蛙。”
枕流意 唐·薛濤:“感君識我枕流意,重示瞿塘峽口圖。”
孫公漱石 明 ·湯顯祖:“童子春年戲,孫公漱石情。”
枕石漱流 宋·陸遊:“枕石何妨更漱流,壹涼之外豈他求。”
枕流漱石 元·耶律楚材:“枕流漱石輕軒車,吟煙嘯月甘藜藿。”
漱石先生 宋·蘇軾:“漱石先生難可意,嚙氈校尉久無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