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指的三戶是昭氏、屈氏和景氏。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語”三戶亡秦”的典故出處。這句產生於反抗秦朝統壹的秦朝時代名言,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意為即使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比喻即使弱小,團結壹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壹種情緒化的堅定信念。
楚王族姓羋,本支為熊氏,另分為昭(昭陽)、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戶)。並非後世所指的只是幾戶人家,幾個人。
秦朝末期,陳勝吳廣起義,各路義軍紛紛配合,項梁率軍攻秦。範增去拜見項梁說:“秦滅六國,楚國最冤”。楚國的南公說過即使整個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都會報仇雪恨團結起來消滅秦國的。於是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懷王,得到人民的擁護而迅速壯大實力。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究竟是何意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範增勸說項梁立楚王室後裔為為王時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成了千古名言,但對於“楚雖三戶”的理解,自古至今沒有定論。
常見的解釋有四種:壹是指楚國三大姓氏景屈昭,二是指楚國壹個地名三戶成,三是指滅秦的三姓陳(勝)、項(羽)、劉(邦),四是無實指,只是形容決心氣勢。“楚南公”此人史書沒有記載,但應該是壹個實際存在的人。
從預言家預言未來的話理解“三戶”,以上四種說法都不太貼合語意。楚國三大姓並不弱小,三戶成壹個地名與“雖”字不配合。陳項劉不是僅有的三姓,無實指是虛言,都不會用做預言的前提。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