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比較生僻的四字成語

比較生僻的四字成語

比較生僻的四字成語如下:

1、魚魯帝虎(yúlǔdìhǔ):指將魚誤寫作魯,帝誤寫作虎。比喻文字訛誤或由於傳誦有出入而誤傳的現象。

2、豆重榆瞑(dòu zhòng yúmíng):形容眼睛昏花。

3、吞炭漆身(tūn tàn qīshēn):形容極端毀容損身。

4、勢窮力竭(shìqióng lìjié):指權勢和力量均已窮盡。

5、含哺鼓腹(hán bǔgǔfù):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古代人民飽腹鼓腹的生活歡樂狀態。

6、村歌社舞(cūn gēshèwǔ):指民間歌舞。

7、雞屍牛從(jīshīniúcóng):比喻寧在局面小之地當家,不在局面大之地當主。

8、斠然壹概(jiào rán yīgài):持平壹致。斠為古代通校,校正。出自唐朝徐鉉的《琵琶行》。

9、函牛之鼎(hán niúzhīdǐng):比喻事物巨大而不可輕視。出自明朝方孝孺的《題姚道會元明堂賦》。

10、片甲不留(piàn jiǎbùliú):形容全軍覆沒的慘敗景象。

生僻字的來歷:

生僻字是指那些不常見、不常用的漢字,它們往往在古代文獻、古代文學、宗教、哲學等領域的著作中出現。這些字的來歷可以追溯到古代,有些字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文字。

生僻字的來歷有多種途徑。壹些字是古人根據事物的形狀、特征或功能而創造的,如犇、猌、獝等,這些字的構造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但在古代卻是常見的。

另壹些字則是古人用於特定場合或特定人物的名字中,如鶼、鰈、雼等,這些字在古代文獻中常常出現,但在現代卻很少使用。還有壹些字是古人在翻譯印度等地的外來語時使用的,如曇、魔、珈等,這些字在佛教等外來文化的影響下被引入到漢語中。

生僻字的解釋也是多種多樣的。有些字的含義在現代已經很難理解了,如犇是指牛受驚奔走,有些字則需要借助上下文才能理解其含義,如鶼是指比翼鳥,鰈是指比目魚。還有壹些字的含義與現代漢字相似,但使用方法和語境卻不同,如珈是指古代婦女的壹種首飾,曇是指天空陰雲密布、將有雷雨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