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 煙 裊 裊
炊煙裊裊讓我們常會想起農業 社會 時代的寧靜和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常使我們感懷那個簡單的歲月。隨著遠離故土的日子日漸綿長,印象中故鄉的炊煙卻也逐漸模糊起來,好像炊煙只能從漫畫書或者是動畫片上可以看到壹樣,甚為懷念。故鄉的炊煙不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美淒涼,故鄉的炊煙是伴隨著夜色漸濃下家的味道。
夕 陽 西 下
炊煙和夕陽是壹副絕美的畫卷,而且壹年四季晨曦傍晚各有不同。春天的風是最為強勁的,風大雨急炊煙很是容易吹散,如壹個奔跑著小女孩的頭發隨風舞動。萬物復蘇的春天也是容易早起的季節,經歷壹整個冬天的賴床在春天的幾場春雨和驚雷中慢慢就蘇醒過來了,開始投入壹場繁忙的春耕戰役中,但總有些年輕人仍然眷戀被窩,因而在農村,晨曦的炊煙往往是判定女主人是否勤勞的風向標。晚起的人家發現街坊鄰居都吃好好飯準備下地的時候,而自家的竈臺才剛冒熱氣,長年累月多少也是壹種激勵和考驗吧!夏天的炊煙相對來說總是晚的,因為太陽最強烈白晝也最長,而且幾乎全家老小都在田間地頭“雙搶”,炊煙最晚才是勤勞的見證。不過這也不盡然,因為有些家庭在壹年中最忙碌的季節有老人的幫襯,為子女做好飯款待忙碌了壹天的孩子們,哪怕是已經結婚分家了,父母依舊還是會在這特定的時節給孩子們找回原生大家庭的溫暖感覺,這對於緩和婆媳關系是個不錯的辦法,不過獨生子還好,遇到三兩個兒子的就很難幫襯了,難以兼顧各家的情況就很容易為今後妯娌之間的關系埋下伏筆。
秋 日 觀 察
相比於春天的稀稀疏疏和夏日夜深難以辨別,秋天的炊煙是最美的,美在安靜,美在娓娓道來。秋日裏正是壹年農閑時,趁夜色不天黑女主人就會開始做飯,以期還在外勞作的男主人不會挨餓太久。秋風和煦的日子炊煙是最容易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幹柴從煙囪裏飄來的是青煙,如果是有些水分的濕柴或者沒有充分燃燒的竈臺就很容易濃煙滾滾,沒有了風雨的侵襲,炊煙是壹個村莊最有生機的時刻。此時,如果妳從不遠處的山坡縱觀全村風貌,應該壹點也不弱於狼煙四起的邊境地帶吧!湛藍的天空偶爾有幾架飛機從天空掠過,留下長長的足跡,這時候山裏的孩子總是習慣於對這些新事物高興的大叫,山裏的男人們伴隨著炊煙裊裊升起也陸陸續續回家了。這炊煙某種意義上就是家象征,如果妻離子散又怎有炊煙的升起,如果父母遠去又談回家吃飯。冬天的夜是最漫長的,往往太陽西斜就夜色漸濃,灰蒙蒙的天氣中總感覺炊煙也是元兇之壹。冬天的大部分時間是莊稼人辛苦壹年品嘗的季節,誰家裏娶親嫁女,誰家裏老人大壽,又誰家裏喜添貴子· · · · · ·通過煙囪冒出的煙的時間和大小總是可以判斷出這戶人家是否在操持什麽喜事,路過的村民送去簡單的祝福,或者是鄰裏之間借個鍋碗瓢盆什麽的總是很方便的。炊煙在村莊的四季中總是生活的影子,是壹戶人家的精神風貌也是整個村莊生機活力的寫照,如果村民搬遷留下空蕩蕩的房屋,那剩下的唯有壹潭死水般的沈寂和無數人的記憶。
遠 方 的 家
我的家在南方的丘陵地帶,山林茂密蔥郁,因此從來不缺柴火。每年農閑時節過後,大山裏的各種飛禽走獸慢慢進入冬眠狀態時,也正是農民上山忙碌儲備來年的柴火時候。那時候上山有很多幹枯的竹子,雜七雜八壹類的樹枝也都風幹,所以勞動人民在這時候選擇上山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有的人家全家老小出動,帶上板車和牛車和幹糧,幾天下來就把整個雜貨間堆得滿滿當當,也有勤快的人單槍匹馬上陣,早出晚歸壹個多月也能收獲頗豐,用不了那麽多又怕柴火腐爛的人家,索性將柴火賣給外地人以補貼家用。那時候我們家除了要給自己家添置新的柴火外,還要聯合伯父姑姑的力量給爺爺奶奶家儲備足夠多的柴火,相比於年輕人家庭需要的只是細小的柴火,爺爺家更多的是需要十分碩大的樹幹,因為整個冬天是老人最難熬的日子,他們並不習慣於用木炭取暖,因為烤火的熱量不均勻,往往面頰通紅但是脊背卻冷得不行,所以自打我記事起爺爺奶奶在每年的冬天到來年的春天都是要在壹個小房間用柴火取暖,所以粗壯的柴火不但耐燒而且散發足夠的熱量也符合老人過冬的需要。需要這樣四散的熱取暖的當然又何止是老人,初冬打霜的季節總有些早上和深夜時分寒冷,揣著兩個手到兜裏都覺得有些冷的後輩總是會不定時來烤火,不止於此,街坊鄰居壹些獨居的中老年人也會常來閑話家常。圍坐在火堆的周圍取暖,妳總是能夠聽到不大的村莊最新發生的事情,誰家今天挖了很多冬筍,誰家女兒出嫁,誰家婆媳之間又吵了壹架,在老年人心中這和國家大事應該沒有什麽兩樣,總之這些家長裏短的事情如火焰壹般上下竄動,但是隨著油盡燈枯看後也就逐漸化為壹堆輕飄的灰塵。
柴 火 記 憶
有了柴火的足夠儲備,來年莊稼人又可以放心的施展拳腳賣力幹活,這某種程度上就是“家裏有糧,心裏不慌”的寫照,民以食為天的狀況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有了柴火就不怕飯煮不熟,這樣吃飽了才有力氣讓來年糧食大豐收。就這樣年復壹年不知道何時開始,曾經龐大的砍柴隊伍就慢慢消失了,偶爾只是幾個老人的身影,躬著佝僂的背扛著有些沈重的柴火。燒柴的人漸漸少了,曾經的老房子也在脫貧中逐漸推倒,炊煙也在如今的新房中逐漸吞沒。壹家比壹家高的房子,壹戶比壹戶豪華的裝飾讓,天然氣慢慢取代了柴火,新房子逐漸取代了老式瓦房,炊煙升起萬家燈火時成了壹種奢侈,時代的發展總是會讓鄉村遺失太多曾經習以為常的美。 (文/2125字)
(作者:落山,男, 出生於井岡山下,90後文學愛好者。酷愛網球,踐行並嘗試用筆尖記錄生活的點滴感動,曾歷時壹個月騎行109青藏線。寫公眾號的初衷是品讀鄉愁和生活點滴,動力則來源於若有額外收入將適當投入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