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蓋須切磋相起明也。見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謬誤差失者多矣。”
不恥下問 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不愧下學 不恥下問,虛心向地位低的人學習。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愧下學。”
不求甚解 甚:很,極。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出處: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不知肉味 原指被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後形容專心學習,吃東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難,無肉可吃。
出處:《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不足為法 不值得學習、效法。
出處:清·趙翼《甌北詩話·李青蓮詩》:“開口便說:《大雅》不作,騷人斯起,然詞多哀怨,已非正聲;至楊、馬益流宕。建安以後更綺麗,不足為法。”
車在馬前 大馬拖車在前,馬駒系在車後,這樣,可使小馬慢慢地學拉車。比喻學習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導,就容易學會。
出處:《禮記·學記》:“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
春花秋實 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現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出處:清·錢泳《履園叢活·夢幻·永和銀杏》:“楊州鈔關官署東隅,有銀杏樹壹株,其大數圍,直幹淩霄,春花秋實。”
春華秋實 華:花。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現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出處:《三國誌·魏誌·刑颙傳》:“而楨禮遇殊榮,颙反疏簡,私懼觀者將謂君侯習近不肖,禮賢不足,采庶子之春華,忘家丞之秋實。”《後漢書》卷五十二:“春發其華,秋收其實,有始有極,愛登其質。
春誦夏弦 誦、弦:古代學校裏讀詩,只口誦的叫“誦”,用樂器配合的叫“弦”。原指應根據季節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後泛指讀書、學習。
出處:《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大師詔之。”
刺股懸梁 形容刻苦學習。
出處:《戰國策·秦策壹》:“(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太平禦覽》卷三百六十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獨學寡聞 獨學:指自學而無以指導切磋。獨自學習,無人切磋,則孤陋寡聞。形容孤偏鄙陋,見聞不多。
出處:《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獨占鰲頭 鰲頭:宮殿門前臺階上的鰲魚浮雕,科舉進士發榜時狀元站此迎榜。科舉時代指點狀元。比喻占首位或第壹名。
出處: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楔子:“殿前曾獻升平策,獨占鰲頭第壹名。”
篤學好古 篤學:專心好學。指專心致至地學習古代曲籍。
出處:《三國誌·吳誌·孫瑜傳》:“濟陰人馬普篤學好古,瑜厚禮之。”
斷織勸學 原指東漢時樂羊子妻借切斷織機上的線,來諷喻丈夫不可中途廢學。後比喻勸勉學習。
出處:《後漢書:樂羊子妻傳》載:“遠尋師,壹年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今若斷斯織也,則損失成功,……,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
鈍學累功 鈍:遲鈍,笨拙;累:積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成就。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鈍學累功,不妨精熟。”
頓學累功 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成就。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鈍學累功,不妨精熟。”
多歧亡羊 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復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也比喻學習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出處:《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奪胎換骨 本為道家語,指奪人之胎以轉生,易去凡骨為仙骨。後比喻學習前人不露痕跡,並能創新。
出處: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壹:“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發憤忘食 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廢寢忘餐 忘記了睡覺,顧不得吃飯。形容對某事專心致誌或忘我地工作、學習。
出處:南朝·齊·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
浮光掠影 水面的光和掠過的影子,壹晃就消逝。比喻觀察不細致,學習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出處:唐·禇亮《臨高臺》詩:“浮光隨日度,漾影逐波深。”
浮光略影 比喻觀察不細致,學習不深入,印象不深刻。同“浮光掠影”。
出處:清·馮班《鈍吟雜錄·嚴氏糾謬》:“滄浪論詩,止是浮光略影,如有所見,其實腳跟未曾點地。”
鶻侖吞棗 把棗子整個兒吞下,不細嚼辨味。常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出處:宋·朱熹《答許順之書》:“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侖吞棗。”
桂折壹枝 比喻登科及第。
出處:唐·白居易《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懷》詩:“自知群從為儒少,豈料詞場中第頻。桂折壹枝先許我,楊穿三葉盡驚人。”
桂枝片玉 “桂林壹枝、昆山片玉”的省言。指登科及第。
出處:唐·柳宗元《送苑論登第後歸覲》詩序:“桂枝片玉,光生於家。”參見:“桂林壹枝”。
邯鄲學步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出處:《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漢人煮簀 漢:漢中地區,在今陜西省。簀:席子,此指竹席子。漢中有個人把家裏床上的竹席子當作竹筍來煮著吃。比喻僅靠膚淺的知識去生搬硬套而不認真學習真知的荒唐行為。
好學不倦 喜歡學習,不知疲倦。
出處:《史記·楚世家》:“昔我文公,狐季姬之了也,有寵於獻公,好學不倦 。”
鴻鵠將至 鴻鵠:天鵝。指學習不專心。現表示將有所得。
出處:《孟子·告子上》:“使奕秋誨二人奕,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奕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胡服騎射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數民族。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
出處:《戰國策·趙策二》:“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及第成名 及第:科舉時代考試中選。通過考試並得到功名。
出處:元·戴善夫《風光好》第三折:“學士怎肯似那等窮酸惡醋,得壹個及第成名,卻又早負德辜恩。”
繼晷焚膏 繼:繼續,接替;晷:日光;膏:油脂,指燈燭。點燃蠟燭或油燈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學習或工作。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金榜題名 金榜:科舉時代稱殿試揭曉的榜;題名:寫上名字。指科舉得中。
出處:五代·五王保《唐摭言》卷三:“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壹絕寄舊同年曰:‘金榜題名墨上新,今年依舊去年春。花間每被紅妝問,何事重來只壹人。’”
敬業樂群 敬業:專心於學業;樂群:樂於與好朋友相處。專心學習,和同學融洽相處。
出處:《禮記·學記》:“壹年視離經辨誌,三年視敬業樂群。”
居安資深 形容安心學習,造詣很深。
出處:《孟子·離婁下》:“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據鞍讀書 在馬背或驢背上讀書。後多形容學習勤奮。
出處:《淵鑒類函·驢三》:“江鄰幾調藍山尉,騎驢赴官,第據鞍讀書,至迷失道,家人求之乃覺。”
開花結實 比喻修養、學習、工作等有了成績,取得效果。同“開華結果”。
開華結果 比喻修養、學習、工作等有了成績,取得效果。
抗顏為師 抗顏:不看別人臉色,態度嚴正不屈;為師:為人師表。不為他人所制約,不為潮流所左右,這種意誌堅定的人可以作為學習的榜樣。
出處: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梅,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
跬步千裏 跬步:半步。走壹千裏路,是半步半步積累起來的。比喻學習應該持之有恒,不要半途而廢。
出處:《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困而不學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卻不肯學習。
出處:《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困而學之 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時候就學習。
出處:《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冷暖自知 水的冷暖,只有飲者自己知道。佛教禪宗用以比喻自己證悟的境界。也比喻學習心得深淺,只有自己知道。
出處:唐·善無畏《大日經疏》卷十二:“如飲水者,冷熱自知。”
力學不倦 力學:努力學習。倦:疲倦。勤勉學習而不知疲倦。
出處:《舊唐書·子繁傳》:“以其警悟異常,泌之故人為宰相,左右援拯,後得累居郡守,而力學不倦。”
力學篤行 力學:努力學習。篤行:切實地實行。勤勉學習且確切實踐所學。
出處:宋·陸遊《陸伯政山堂稿序》:“伯政家世為儒,力學篤行,至老不少衰。”
連中三元 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壹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壹名。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八:“論他的誌氣,便象馮京商輅連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裏東西,真個是足躡風雲,氣沖鬥牛。”
魯斤燕削 魯之削(小刀),宋之斤(斧頭),質量都很好;如易地生產,在魯造斤而在燕制削,質量不會優良。比喻由於地域等條件限制,學習模仿達不到原來水平。
名列前茅 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蔿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
能者為師 會的人就當老師。即誰會就向誰學習。
出處:《禮記·學記》:“能博喻,然後能為師。”
駑馬十駕 原意是駿馬壹天的路程,駑馬雖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達。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追上資質高的人。
出處:《荀子·勸學》:“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蓬賴麻直 比喻生活在好的環境裏,也能學習成為好人。
出處:《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切瑳琢磨 比喻學習或研究問題時彼此商討,互相吸取長處,改正缺點。同“切磋琢磨”。
切磋琢磨 將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比喻學習或研究問題時彼此商討,互相吸取長處,改正缺點。
出處:《詩經·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勤學好問 勤奮學習,不懂的就問。比喻善於學習。
勤學苦練 認真學習,刻苦訓練。
出處:秦牧《秘訣》:“他的兒子聽後,再不敢妄圖僥幸走上捷徑,經過真正的勤學苦練,終於也成為書法家。”
寢食俱廢 覺也不睡,飯也顧不上吃。比喻極其焦慮不安,或學習、工作極其緊張。
出處:宋·洪邁《夷堅誌·沈見鬼》:“夏六月,真若赤目,腫痛特甚,寢食俱廢。”
群起效尤 大家壹起向壞的學習。
然糠照薪 燒糠照明。比喻勤奮學習。同“然糠自照”。
出處:《太平廣記》卷壹七五引《李琪》:“明年,丁母憂,因流寓青、齊間,然糠照薪,俾夜作晝,覽書數千卷。”
日以繼夜 晚上連著白天。形容加緊工作或學習。
出處:《孟子·離婁下》:“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灑掃應對 灑水掃地,酬答賓客。封建時代儒家教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壹。
出處:宋·朱熹《〈大學章句〉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
貪多務得 貪:求多;務:務必。原指學習上務求盡多地獲得知識。後泛指對其他事物貪多並務求取得。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晚生後學 泛指學習同壹技藝或同壹學問的後生晚輩。
萬世師表 萬世:很多世代,非常久遠;師表:表率。值得永遠學習的榜樣。
出處:《三國誌·魏誌·文帝紀》:“昔仲尼大聖之才,懷帝王之器,……可謂命世之大聖,億載之師表者也。”
忘餐廢寢 忘記了睡覺,顧不得吃飯。形容對某事專心致誌或忘我地工作、學習。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壹折:“忘餐廢寢舒心害,若不是真心耐,誌誠捱,怎能勾這相思苦盡甘來。”
為人師表 師表:榜樣,表率。在人品學問方面作別人學習的榜樣。
出處:《北齊書·王昕書》:“楊愔重其德業,以為人之師表。”
文章魁首 魁首:為首的,這裏指名列第壹。形容文章寫得最好,文才極高。
郤詵丹桂 比喻科舉及第,獲得功名。
出處:晉郤詵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壹,自視為“桂林之壹枝,昆山之片玉”。見《晉書·郤詵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