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杵臼之交成語故事

杵臼之交成語故事

杵臼之交成語故事如下:

東漢時期,有壹位讀書人公孫穆,字文義,膠東人,家境貧寒,為人好學,住在山中苦讀。他自幼就鉆研《韓詩》《春秋左氏傳》等,學問精深,但他不願出仕,在東萊山壹帶過著隱居生活,潛心求學。他讀書讀到壹定階段,很想再求深造,進壹步去遊太學。

不過,想進太學讀書,需要許多錢,公孫穆家裏很窮,拿不出這筆巨大費用,正在焦急,忽然聽有人說:有壹個富戶吳祐,正想招雇壹大批舂米工人。公孫穆壹想,不如去做工攢點錢,將來再進太學也不遲。他便裝成工人模樣,前往應征,掙點工錢來作遊學的路費。

這家主人叫吳祐,二十歲父親去世,家境也是困難的,還給人家放過豬。後來舉孝廉,當過長史、齊相、河間相,是個有學問、有正義感的官員。

壹天,吳祐巡視舂米的工地,見到這個工人,不像是做工的樣子,舉止斯文,問起原因,才知原來是壹個飽學之士,和他相談起來,更是覺得公孫穆學問淵博,見解高妙,又驚又喜,兩人就在舂米房裏、杵臼之間交上了朋友。

吳祐對公孫穆這種苦學精神,十分佩服,便慷慨地資助他人太學深造。

成語寓意:

在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觀念約束下,壹個達官貴人能夠與壹個窮苦的讀書人交朋友,實在是難能可貴、世所罕見,所以被人們頌為佳話,廣為流傳。成語告訴人們,交朋友不應以貧富貴賤為標準,而更應看重壹個人的才識和品行。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杵臼之交”指不計貧賤的友誼,常用於比喻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份。偏正式結構;在句中壹般作賓語。

運用示例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成仙》:“文登周生,與成生少***筆硯,遂定為杵臼之交。”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六卷:“追憶乾隆丙辰薦鴻博入都,在趙橫山閣學處見美少年張君名顧鑒者,彼此訂杵臼之交。”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然丐已小富,不復托沿門之缽矣。每顧破壁而嘆日:‘饋貧之糧,杵臼之交,於今不可復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