鐸,拼音duó。
釋義:大鈴,形如鐃、鉦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為古代樂器。盛行於中國春秋至漢代。漢族古代銅制打擊樂器。多用於軍旅。其形制略近於甬鐘,但比鐘小。柄短而呈方形。體腔內有舌或無舌。有舌者可搖擊發聲。舌分銅制與木制兩種。銅舌者為金鐸,木舌者為木鐸。
鐸的部首:钅
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造字法:形聲;左形右聲
鐸字成語:毀鐘為鐸,拼音 huǐ zhōng wéi duó,出處《淮南子·說林訓》。解釋:將鐘改鑄為鈴。毀大物為小物,比喻隨心所欲的愚蠢行為。
擴展資料:
相關詞組:
1、濩鐸 [hù duó]?
釋義:形容喧鬧。
例證:菜市場人聲濩鐸,人來人往,好壹番熱鬧景象。
2、鐸鞘[duó qiào]?
釋義:亦作“鐸韒”。唐?代?南詔?兵器名。壹種鋒利的刀。
例證:南詔時期制造的鐸鞘、郁刀、浪劍更是名動天下,被稱為南詔三寶。
3、風鐸 [fēng duó]?
釋義:即風鈴。
例證:角梁、板桷和有筒瓦的屋面,翼角起翹平緩,梁端留有孔洞用以懸掛風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