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羊頭賣狗肉成語比喻用好的名義作幌子,實際上做壞事。
掛羊頭賣狗肉
掛羊頭賣狗肉(拼音:guàyángtóumàigǒuròu)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於《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第六》。原作“懸牛首賣馬肉”。
掛羊頭賣狗肉比喻用好的名義作幌子,實際上做壞事。也泛指用好的名義欺騙人,名不符實。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也作定語;含貶義。也說“懸羊頭賣狗肉”。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第六:“君使服之於內,而禁之於外,猶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肉(壹作“脯”)於內也。”句中的“懸牛首賣馬肉”,至宋代演變為“懸羊頭賣狗肉”。
知識拓展:
施行政令,施行者高高在上對政令置若罔聞,反而在下面聲勢浩蕩、大張旗鼓要求民眾壹壹執行,這種舉措必然不能夠使民眾心服口服。要改觀這種松散的局面,即使加大處罰力度,也仍然是於事無補。
齊靈公要在全國禁止女人穿男裝,中途再三遇到磕磕碰碰,不能順利實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為人師表,為人父母,在教育學生,教育孩子時,首先自己要做好,言行舉止才有說服力,然後受教者才會信服地聽從。
掛羊頭賣狗肉比喻用招牌騙人,兜售低劣的貨色。也泛指借好的名義做名不符實的事。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也作定語;含貶義。也說“懸羊頭賣狗肉”。
近代·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論毛筆之類》:“所以與其勸人莫用墨水和鋼筆,倒不如自己來造墨水和鋼筆;但必須造得好,切莫‘掛羊頭賣狗肉’。”
現代·楊沫《青春之歌》壹部壹四章:“妳接近的那些人可靠嗎?……知道他們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嗎?”現代·巴金《隨想錄》壹四四:“我們有句老話‘掛羊頭,賣狗肉’,可見掛漂亮的招牌賣假貨、劣貨,古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