殆無孑遺意思是:幾乎沒有壹點殘存。
殆無孑遺是壹個成語,殆是幾乎、差壹點;孑是孤單;遺是遺留。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九年》:“秦怨楚德不卒,於是乃歌《江漢》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殷之未世,孤違大德,俾從楚軍,殆無孑遺,數邦以杜’”。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秦穆公記恨楚國沒有最終滅亡,於是唱道:“沒有開始的時候不善,很少有善終的。殷朝末年,我違背了大德,跟隨了楚軍,幾乎壹無遺留”。
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事物、事情或者人物在經歷了壹些事情之後,幾乎沒有留下什麽;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地方在經歷了災難之後,幾乎沒有幸存者;還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國家或社會在經歷了動蕩之後,幾乎沒有留下什麽。
成語的意義:
1、歷史文化傳承:許多成語的背後都有壹個歷史典故或者文化背景,可以反映出人們的生活、思想、價值觀等方面的特點。因此,通過學習成語,可以了解壹個民族或國家的文化傳承和歷史發展。
2、語境表達:成語通常可以在特定的語境中使用,能夠準確地表達出說話者的意圖和情感。
3、啟示教育:許多成語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和啟示,能夠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
4、語言美感:成語通常具有短小精悍、音韻優美、形象生動等特點,能夠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