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鼎有關”鼎”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鼎有關”鼎”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壹言九鼎,比喻量大,能說話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說話信譽極高,壹言半語就起決定作用。出自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壹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壹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壹起前往楚國.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妳派援兵,妳壹言不發,可妳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壹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壹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鐘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成語“壹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壹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鼎鼎大名;形容名氣很大。

出自: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四回:“妳壹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

拔山舉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項羽本記》: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問鼎中原。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壹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壹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

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

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三足鼎立:出自於《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比喻三方面對峙的局勢。常比喻三國時期三個國家的場面(蜀、魏、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