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燭殘年
解釋風燭:被風吹的蠟燭,容易熄滅;殘年:殘余的歲月,指在世不太久。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出處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陳圖後》:“時年五十有三,或恐風燭奄及,聊遺教於子孫耳。”
造句:
1、冬天是壹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他步伐蹣跚,歷盡蒼桑,飽受風雪的磨難,但是他依然不改對大自然的愛戀。
2、這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依然為了養活殘障的兒孫四處奔波。
3、冬天是壹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他步伐蹣跚,歷盡蒼桑,飽受風雪的磨難,但是他依然不改對大自然的愛戀,妳看,越冬的麥苗身上,是他蓋上的棉被,繁葉落盡的樹下,是他執意培上的。
4、她已是風燭殘年,身子當然十分衰弱。
5、畫中的老人雖然已是風燭殘年,眼睛裏卻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