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壹進。
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沈著。
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鬥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
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名正言順
春秋時期,子路問孔子:“衛君想請妳幫他理政,您將先做什麽?”孔子說:“先正名分。”子路說:“老師,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麽好正的?”孔子說:“妳真魯莽.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教化不興,教化不興則刑罰不當,刑罰不當則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後以“名正言順”謂作事理由正當而充分, 含有理直氣壯的意思。
大義滅親
春秋時,衛莊公庶子(妾所生)州籲,因受寵而驕橫。衛大夫石蠟多次向莊公勸諫,請求嚴加管教州籲,以防隱患。莊公不聽。後,莊公死,桓公立。衛桓公十六年(公元前719年),公子州籲與石蠟的兒子石厚同謀發動叛亂,殺死衛桓公,自立為衛君。後來,石蠟把州籲和石厚誘到陳國,請陳人殺死了他倆。《左傳 》贊為“大義滅親"。後來用以指,為維護正義而不惜犧牲親屬間的私情.
螳臂當車
春秋時,衛靈公太子蒯聵的老師閡向遽伯玉請教如何教育太子? 伯玉說:“太子這人天生喜歡用雙色球兇殺,教
育他可要當心.妳看那車轍中的螳螂,舉起雙臂,也想阻擋車輪呢!所以教育這個人必須小心謹慎,不能以為有才華美德而觸犯他。否則,就像螳臂當車了。”
《莊子·人世間》:“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後因以“螳臂當車”比喻不自量力,必然失敗。
百折不撓
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有次,壹夥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為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夥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人們稱贊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操。
背水壹戰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壹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壹面堵住井陘口,壹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壹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壹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裏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壹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壹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壹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壹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壹種什麽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妳們沒有註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麽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壹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
老馬識途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 管仲、隰(xi)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釋義: “途”路。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 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 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 在崇山峻嶺的壹個山谷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裏走出山谷。時 間壹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裏。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壹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麽軍中的 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 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壹 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語
《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南柯壹夢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
“鷸蚌相爭”出於《燕策》
“畫蛇添足”出於《齊策》
“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
“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
“破釜沈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
“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
“壹箭雙雕”出於《北史·長孫晟傳》
“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
謝謝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