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來自下面這個典故;
三國時期,有壹個人叫盧毓,在魏國做官,由於他為魏文帝曹丕出了許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為侍中、中書郎。
壹次,魏文帝對盧毓說:"國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關鍵就在妳了。選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聲的,名氣不過是在地上畫壹個餅,不能吃的。"
盧毓回答說:"靠名聲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發現壹般的人才。由於修養高,行為好,而有名的,是不應該厭惡他們。我以為主要的是對他們進行考核,看他們是否真有才學。現在廢除了考試法,全靠名譽提升或降職,所以真偽難辯,虛實混淆。"
望梅止渴是指;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己;
該成語源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1)行役(2),失汲道(3),三軍(8)皆渴,乃(4)令曰:" 前有大梅林,饒(5)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6)聞之,口皆出水(7),乘此得及前源。"
不管是畫餅充饑或望梅止渴;都能憑空想,而滿足自己短暫的願望滿足;在古代好多故事裏都是褒義;而出自現代人之口,好多都帶有嘲諷不切實際的貶義。祝讀書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