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春秋時期壹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培養了3000多名弟子。他壹生勤以治學,喜歡鉆研學問,整理古籍,編著了不少典籍。
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著名的“孔子學院”也開到了世界各地。
因為孔子所處的年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都是用竹簡或木簡制作成的,壹片竹簡只能寫壹行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只有八九個字,因此,壹部書要用許多片竹簡。
再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
孔子壹生勤奮學習,晚年的時候特別喜歡《易經》。像《易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所以叫“韋編”。
《易經》是壹本很難讀懂的書,學起來非常吃力。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終於把《易經》通讀了壹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過了不長時間,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這本書的基本要點。
接著他又讀了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進壹步的理解。後來,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和給弟子講解,他不知又翻閱了多少遍。
他又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大量的批註,就像現在我們要求小朋友讀書要做筆記壹樣,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孔子讀過的書也是批註滿滿當當,內化成了自己的東西,然後再講給弟子聽。由於孔子經常展開書簡翻閱,次數太多了,竟然使皮條斷了三次,這就是成語“韋編三絕”的來歷。
擴展資料
孔子晚年喜歡讀《易》。《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以至於韋編三絕。韋,是熟牛皮。春秋時期多以竹簡寫書,然後用熟牛皮編連起來,稱之韋編。三,指多次。孔子反復讀《易》,以至於將牛皮繩弄斷多次,可見,孔子對《易經》的喜愛和學習、研究的刻苦程度。
《易經》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彼此交錯,互相叠用,構成了易卦的根本演變規律。
琴曲契合周易這種精神,分為四段:乾坤定位,陰陽錯綜,剛柔相濟,天人合壹。琴音飄然灑脫,體現了虛無縹緲,人與自然融為壹體的道家思想。
百度百科-韋編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