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文言文語句演化為成語

文言文語句演化為成語

1. 鄭人買履 古文後演變為成語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

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壹些深刻的道理。 《矛與盾》說的是壹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鄭人買履》則借壹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這種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矛與盾》全文僅四句話,分兩層意思,前兩句講這個人如何誇耀他的盾和矛,後兩句寫他如何被人問住,無言以答。

《鄭人買履》也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準備買鞋到後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後兩部分的內在聯系都很緊密。

兩則寓言都沒有作者的任何評論,而用對話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給讀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除了繼續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的難點。

而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可作為教學的重點。 選編這兩則寓言的意圖是,在第十壹冊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基礎上,繼續讀壹點文言文,為初中學習打壹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壹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學習目標 1.學會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背誦課文。 3.能借助註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註釋可供借助, 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壹冊已接觸過文言文,學生多少有了壹些經驗。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壹樣,仍應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

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不要講語法知識。

教材中的註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句,還可讓學生從中逐步體會古今詞義、表達方法的不同。要啟發學生善於充分利用,但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註釋。

2.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每課時可以集中學習壹則寓言。兩則寓言除具體內容不相同外,有許多相同之處。

現以《矛與盾》為例,建議如下教學步驟:首先,教師範讀,讓學生借助註釋試讀課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著,指導朗讀,把句子讀正確,讀流利,在反復讀文中進壹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後,把句子的意思連起來,練習講寓言故事;最後,討論、理解寓意,並聯系實際談談感受。 3.指導朗讀和背誦是教學重點。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讀古文的經驗。現在的學生閱讀古文的障礙在於古文詞語、句式運用與現代文存在差別。

這種障礙的消除,對小學生來說,不能講古漢語的詞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讓學生參考註釋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後通過反復朗讀,整體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

在學生練習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兩則寓言的朗讀,除了須正確停頓、突出重音外,還應註意語氣和節奏。

矛與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噓自己的盾和矛的兩句話,要適當突出對應的部分,語氣語調比較張揚;後面部分“其人弗能應也”則語氣改緩變沈,與之形成對照。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應讀出問句的語氣(尾音稍上揚)。還可以設想是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語氣、節奏:年輕氣盛者問得俏皮壹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問得舒緩些……都可表現壹定的幽默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4.“思考·練習”第二題“讀壹讀,說說句子的意思。”

此題目的在於將文中較難的句子列出來重點理解。引導關註文言文的詞句運用特點,領悟用現代漢語表達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

做這壹練習,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註釋理解句意並結合指導朗讀進行,也可以安排在讀好課文、理解寓意之後進行。但無論在什麽時候進行這項練習,都宜采用整體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

千萬不要講文言虛詞、實詞及句式的知識。以下是列出的五個句子的大意,供參考。

(1)“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別)堅固(結實),沒有什麽東西能穿透(它)。

或:我的盾堅固得很,什麽東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意思是:我的矛(特別,非常,很)鋒利,對於物體(東西)沒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鋒利得很,什麽東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麽樣?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會怎麽樣呢? (。

2. 論語中的哪些內容,後來演化為成語

溫故知新壹息尚存——壹息尚存,此誌不容稍懈.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

不慍,不亦君子乎?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

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眾星拱月——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之.

壹言以蔽之——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隨心所欲——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溫故知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見義勇為——見義不為,無勇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盡善盡美——盡美矣,又盡善也.

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不恥下問——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愚不可及——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誨人不倦——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舉壹反三——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善而從——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任重道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循循誘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欲罷不能——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後生可畏——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過猶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內省不疚——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壹言既出,駟馬難追——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察言觀色——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

手足無措——刑罰不中, *** 無所措手足.

壹言興邦——壹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欲速則不達——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殺身成仁——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道不同不相為謀——道不同,不相為謀.

分崩離析——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禍起蕭墻——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血氣方剛——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殺雞焉用牛刀——割雞焉用牛刀?

色厲內荏——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道聽途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心安理得——則心安而德全矣.

文過飾非——小人之過也必文.

老而不死——老而不死,是為賊也!

待價而沽——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3. 由古詩文演變出的成語,諺語有哪些

1.缸穿裙大雨淋。

(缸為什麽穿裙子呢?因為空氣中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著缸的外表面上。同時也暗示著降溫即有大雨到來。)

2.霜後暖,雪後寒。(霜是由水蒸汽直接變成固態屬於凝華,又因為凝華屬於放熱過程所以霜後暖;大雪過後要融化從固態變成液態屬於熔化過程要從周圍空氣中吸熱所以雪後寒。)

3.大的地震聲音沈,小的地震聲音尖。(這是由於大地震的振動頒率小,所以音調低感覺聲音沈;小地震的振動頒率高所以音調高感覺聲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連通器的原理)5.軟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為水具有流動性所以水是軟的。又因為分子之間存在著後斥力難壓縮所以水是硬的。)

6.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因為細繩與木塊,水與石頭接觸時受力面積極小,產生的壓強極大,所以繩可以把木塊鋸斷,水可以把石頭滴透。)

7.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因為溫度越高,分子的熱運動越激烈。

所以當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擴散運動加快時便預示著溫度升高天氣變暖。)8.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物體內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無規則的運動。

這是氣體分子的擴散現象。)9.蘋果離樹,不會落在遠處。

(地球有吸引力而產生的重力方向是堅直向下所以蘋果離樹,不會落在遠處。)10.爬得高,跌得重。

(因為被舉高的物體都具有重力勢能,並且舉的越高重力勢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11.玉不琢,不發光。

(玉被打磨後非常的光滑,是鏡面反射,反射光比較強,所以說玉不琢,不發光。)12.船到江心拋錨遲,懸崖勒馬早已晚。

(壹切物體都有慣性,即保持原有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所以說船到江心很難停下。)

13.撈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鏡中花。(在水和鏡中成的像是虛像,所以說在水中撈不到月亮,在鏡中摘不到花。)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淺。(平靜的池水是平面鏡成像,由於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來變淺。)

15.小小竹排江中遊,巍巍青山兩岸走。(物體運動的相對性,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

16.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聲音遇到物會反射回來即回聲。)

17.壹葉遮目不見泰山。(光在同壹種勻的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4. 文言文 昔者曾子處費 演變的成語

過去曾子(即曾參)在費這個地方,費當地有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別人告訴曾子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

曾子母親說:“我兒子是不會殺人的。”(壹邊說,壹邊)仍然照常織布。

過壹會,又有壹個人來告訴曾子母親說:“曾參殺人了。”曾子母親依舊照常織布。

又過了壹會,再來壹個人來告訴曾母:“曾參殺人啦。”曾母害怕了,放下織布梭子跳墻逃跑了。

這就是“曾子殺人”的故事。曾子是有名的賢人、君子,怎麽會殺人呢?作為曾子的母親當然深知這壹點,最了解自己的兒子。然而在壹而再、再而三的謠傳面前,就連最了解曾子品行的曾母也相信兒子殺人的傳聞,以至於害怕被株連而跳墻逃走,那麽更何況是普通人了。由此可見,謠傳、假話、謊言重復三遍也會變成事實,這就是“三人成虎”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