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而遇、 不約而同 不謀而合
不期而遇
bù qī ér yù
·
[釋義] 期:約定時日;遇:相逢;會面。事先沒有約定而意外地相逢。也作“不期而會”。
·
[語出] 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八卷:“今日不期而遇;天使然也!”
[正音] 而;不能讀作“ěr”。
[近義] 不約而同 不謀而合
[反義] 失之交臂
[用法] 形容人意外相遇。壹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緊縮式。
不約而同
bù
yuē
ér
tóng
釋義:事先沒有約定而相互壹致
約:約定
不約:沒有約定。同:在壹起。事先沒有約定而相互意見壹致。[1]
出處:《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應對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
近義詞:不謀而合、殊途同歸、異口同聲
反義詞:眾說紛紜、言人人殊、見仁見智
用法:緊縮式;作狀語;指行動、動作相同。(動作不同不可以用)
不謀而合
bù
móu
ér
hé,
指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壹致。
謀:商量;合:相符。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壹致。[1]
成語典故:晉·幹寶《搜神記》卷二:"二人之言,不謀而合。"
如磁石鐵,不謀而合。
★宋·蘇軾《朱壽昌梁武懺贊偈》
近義詞:異口同聲、殊途同歸、不約而同
反義詞:眾說紛紜、言人人殊、見仁見智
歇後語:
磁石遇鐵
燈謎:
巧遇;計分
作謂語、定語、賓語;形容動作、想法壹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