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這本書的歷史有四十二章嗎?

這本書的歷史有四十二章嗎?

《四十二章》是壹卷。包含42個短詩。壹般認為是最早的漢譯佛經。它在鄭達藏的第17本書裏。

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壹個晚上,漢明帝做了壹個夢。他看到壹個金身仙女像日出壹樣閃耀著光芒,被陽光包圍著,從遠處飛來,降落在大殿前。漢明帝非常高興。第二天壹大早,他去朝見大臣們,告訴他們他的夢,並問是誰。大學士傅儀告訴漢明帝:我聽說西方天竺(印度)有壹個道神,叫佛,能在虛空中飛翔,被陽光包圍。妳的夢大概就是佛吧!漢明帝對傅毅的話很感興趣,於是派使者於、、蔡澄、博士弟子等13人出使西域。蔡琨和秦鏡跋山涉水,來到了天竺縣。天竺人迎中國使者求佛經。天竺有兩個薩滿(即高級僧人),壹個叫舍莫騰,壹個叫朱發蘭,他們幫助蔡澄和秦鏡得到了壹些佛教教義。後來,應蔡成和秦鏡的邀請,我決定來中國。三年後,他們壹起來到洛陽,帶回經書和佛像,並開始翻譯壹些佛經。相傳是四十二章經。與此同時,中國第壹座佛教寺廟在都城洛陽建成,即今天的洛陽白馬寺(建於東漢永平十壹年)。這座寺廟據說是以當時載著佛經的白馬命名的,白馬寺也成為了“祖庭”和“佛教的源頭”。

這部經典翻譯的記載與漢明帝求法的傳說密切相關。關於漢明帝如何求法,眾說紛紜,所以對於這部經典的譯著的記載也是眾說紛紜。最早記載這部經典問世的是《四十二章序》(這部經典的第壹章在《理藏》和《楚三藏集》第六卷,《鴻明集》第壹卷《牟子之惑論》)。據《序》記載,漢明帝夢見金人,派張騫、秦鏡、王尊三人到大月支撰寫佛經四十二章。但它不包含日期。西晉王符寫《老驊梓胡靜》,據說永平七年(64)出使,永平十八年(75)返回(《洪光明記》卷九,《笑論》第十四條)。《歷代三寶》之後的記載都說是十年歸漢。根據這些記載,這部經典的第壹部傳記應該是在公元64年到75年之間。

《經序》和《牟子惑論》只說是大月支寫的,沒有翻譯。《三僧傳》第二卷說張騫和等於撐月國會薩滿騰,將此經翻譯回洛陽,肯定此經是在撐月國翻譯的。《高僧傳》第壹卷也說此經是在洛陽翻譯的。由此可見,這種翻譯的定位,自梁以後就沒有定過。至於譯者,《楚三藏紀略》說朱默騰譯寫,《歷代三寶》中引用的《寶蟾錄》被認為是朱發蘭譯寫的。《高僧傳》有雲(大正50 323a):“滕譯四十二章為壹卷,先藏於藍田石室十四室。”後來又說朱發蘭譯了五經,但四十二章經是存在的。似乎以上兩種說法並存。所以後來的經典都是加耶莫滕和朱發蘭翻譯的。

歷代三寶有兩個版本,分別是:(1)白馬寺伽耶摩登的譯本,(2)吳稚謙的譯本,與摩登沒有什麽不同;也叫支譯“文意正,句句可觀。”現在說現存的《禮藏》版本,雖然翻譯成中文,實際上是指錢翻譯的。中譯本可能因其簡括而失傳,後人誤以為是譯雲。

這部經典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其中現存的有五個版本:(1)李藏,(2)宋真宗的註釋,(3)唐代林寶的傳記,(4)宋六和塔的註釋,(5)廖明童的註釋和宋守歲的註釋。

《理藏》最初刻於北宋初年的蜀中,是繼宋元《大藏經》之後,現存版本中最新的壹部。經文的正面是有序的,和《異域三藏集》所載的壹樣。第二章為“四十二章”,各章內容如下:

(1)說出四果和家果的含義;(2)據說薩摩亞道學應該內容比較少;(3)在家說十善,行五戒十善,就能得道;(4)我說我應該後悔,我會被平反,以後會得道;(5)說要善待惡人;(6)據說人們用E來對抗自己,不收禮就還自己;(7)說惡人害了義人,就像仰望天空吐唾沫,就像用逆風的泥土汙染自己;(8)說波師傅大;(9)據說給予快樂的人也會得到回報;(10)誰給的祝福最大?(11)說世間有五難;(12)說去除汙垢就像磨鏡子;(13)都說走在街上的人是好的,有大誌向的人與道融為壹體,忍辱負重的人更有力量,除心垢的人最有眼光;(14)說心臟(三毒五蓋)是知生死的利益,諸佛的民族道德在說謊;(15)說如果妳學會了真理,如果妳把壹個火炬放進壹個黑暗的房間,它就會熄滅;(16)說道不可偏廢;(17)說恒心無常,道迅捷;(18)讀經道信仰無限加持;(19)讀四個壹;(20)中國的名譽岌岌可危,如焚香自焚。(21)財富如刀上蜜,貪婪割掉舌頭;(22)妻子的情欲比監獄還糟糕;(23)愛不止於顏色;(24)愛之於人,如逆風舉火炬時灼手;(25)佛與玉女汙穢如革;(26)因為道不為情欲所惑,就像水流入大海。(27)意不可遇色;(28)不理女人,把她們當荷花而不是泥巴;(29)欲欲道,似草避火;(30)都說戒色先傷心;(31)說沒有愛就沒有擔心,沒有擔心就沒有恐懼;(32)堅持精進,努力滅道;(33)都說學道調心,應如調弦;(34)都說學道要漸除汙垢,如鍛鐵;(35)說人不對,生老病死;(36)很少有人說人脫離了三惡道,甚至信了佛的三寶;(37)要想到呼吸間裏的人的生命;(38)都說雖遠佛,但要學戒;(39)都說佛經如蜜,中緣皆甜,修行者得道;(40)都說道必拔愛之根,如摘掛珠,終有盡頭;(41)說像牛壹樣負重在泥濘中行走,迫切需要弄清距離;(42)視財富為過客,視金玉為沙礫。

整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家裏,我們要勤勤懇懇,超脫欲望,通過修行布施、守戒、禪定,智慧就會誕生,智慧就會給我們沙門之果。文章包含基本佛教修道的程序。

每壹章的內容,多見於阿含部經典。如第三章見《斯經》、《伽藍經》、《伽瑪尼經》,第六、七章見《紮阿迦瑪》卷四十二,第十章見《許達多經》卷三十九,及《許達經》等譯本。見《雜阿迦瑪》卷43第26章,《長阿迦瑪》卷2和《閱兵式經典》卷28,《曾軼阿迦瑪》卷25,《五王品》卷4,卷27,《惡品》卷49,《非常品》卷3,以及《曾軼阿迦瑪》卷25,《五王品》卷3第32章。但是這段經文的文字比這些經文簡單,和它的抽象很像。《歷代三寶》卷四引自《舊錄》雲:“此系抄外國典籍,多為元。總結起來就像這《孝經》的十八章。”這個說法應該是對的。

除了李滄以外,所有書的內容都各不相同。比如宋真宗的註解,前面沒有前言,前言從“親愛的先生”到“真理四十二章”加了97個字。第壹章加了兩句:“知心之精,明無為法”,第壹章後加了壹章:“出家立誌愛,知心之源”;將《禮藏》第八、九章合為壹章;第十壹章天下五難,增加為二十難;第42章增加了“把世界當作壹顆欖仁”等十個隱喻。佛經結尾增加了“僧聞佛言,樂追”十二字的循環。另外,和李藏壹樣的章節,用詞有些不同。現在有壹本唐大歷十三年懷素寫的草書《四十二章經》與此本相同,似乎存在於唐代宗。房山石經刻制的明代四十二章經,明五年(1440)德經刻制的四十二章經,清、甘、長四體組合都是如此。《明藏》中也收錄了這段經文和序言。

《林寶傳》卷壹所載的《四十二章經》(金蒼殘卷)缺少第五章的前半段,但《真宗傳註》新增加的十五難、十喻在該書中均有,《真宗傳註》增加的第二章大概也有(這壹章見於以《林寶傳》為基礎編寫的《祖堂集》,有旁證為證)它比真宗註增加了更多的禪宗思想的文字。比如第十壹章末尾說“不讀、不住、不修、不無證,不如吃個飯”;第十八章將“我何以誤道”改為“我誤法而不思”等等;第十九章將“見萬物怒放”改為“見靈即菩提”;第23章增加了“牢中有松條,甚至拋泥溺身,故謂普通人曝此門”的字樣。第三十六章末,加“菩提無照難修”壹句;第四十壹章增加了“身雖在街上,心不善,心善何用街”的話。有的地方改成了禪宗常用的韻體,壹些新改的詞語和表達方式與舊版意思相反,如將舊版的“愛道”改成了“愛道難懂”,此外,篇章也因開合而受損,有許多無法理解的詞語和表達方式。經典的最後都有後記,與序言略有相似,更為詳細。並說:“這是朱法蘭通過梵天十九葉翻譯的。”沒有詳細的依據,而且許多人從未懷疑過《林寶傳》中的記載。寫《續林寶傳》的魏晉和根據《林寶傳》做筆記的壽歲,都是南越懷讓的後裔,而智舉也可能出自同壹法系,傳中的變化或禪民(也許是智舉本人)根據自己的意見進行了修改。

宋六和塔是杭州六和塔現存的宋紹興二十九年石刻(1159)。第五章類似於真宗的註釋,但註釋的第壹章分為兩章。其余內容與《林寶傳》幾乎相同,但第41章仍保留了舊版中“牛在深泥中負重”的段落。經末無後記,西蜀武功有後記。

明、童加註《宋守歲》,乾隆元年(1736)再版,現收錄於日本續藏經,與《林寶傳》、《六和塔》基本相同,只是開闔章不同。《林寶傳》中的壹些不可理解的詞語,在此版本中已根據李滄的意見進行了更正。經典的結尾是沒有流通的。明徐誌的《解釋》,清道培的《導經》,以及書朝的續編,還有金陵版的《詩經》,都是以此書為藍本,所以在近代最受歡迎。

以上書籍中,李藏是最早的。俗話說天下有五難,這和梁反復翻譯三大智慧經是壹樣的,可見壹定是有根據的。此外,初唐《法源》卷二十三和後周《朱彜史六記》卷四只有五難,余本又多了十五難,可見都是後人所加。《理藏》、《真宗註》第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八章與《阿迦瑪》相似,其余三章不同。此外,李藏本和真宗註都有“人不為道而行則苦”壹章,在“牛走深泥”壹章之前還有“采珠”壹章,曾用在梁濤弘景《真誥》中,但這些在此版《林寶傳》中均被刪除。可以看出,《李藏》是根據乃南朝以來的壹篇舊文改編的,而《林寶傳》最初改編於晚唐。六和塔本和壽穗註與《林寶傳》屬同壹類型,真宗註則是《李藏》向《林寶傳》演變的產物。

很多人懷疑這部經典是東晉中國人寫的,漢代沒有翻譯,因為《楚三藏集》說這部經典不在《道安錄》中。但歷代三寶引用舊錄說是最初抄自外國,《楚三藏集》也說這本書是在舊錄中找到的。《盧九》是在晉朝(326 ~ 342年)寫的。它與《道安》差不多同時,很早就被翻譯和流行。在安世高翻譯之前,有這樣壹部經典,只是簡單地解釋了佛教的基本修道,似乎是合理的。正因為它是最早的漢譯佛經,文字短小,包含了佛教的修道綱領,所以直到現在對於佛教徒來說仍然重視經典。《林寶傳》等經典為南宗禪提供了有力佐證,南宗禪尤其受到宗門喜愛。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明藏》譯本以滿文、蒙文、藏文三種文字出版,並附有中文譯本。日文譯本有曹淵譯的《山上經四十二章》(收錄於日本《大藏經》國譯第十壹版)、小島康譽譯的《現代意譯四十二章》(收錄於《佛經現代意譯叢書》第六版)。1871有英文翻譯,1878法人校對印刷漢藏蒙四十二章。1906年,日本人鈴木大拙出版了英譯本,1947年,倫敦出版的《四十二章經》與另外兩部經典合二為壹。

這部經典的中文註釋包括宋誌遠的筆記和正義。任玥的《童淵紀》(兩卷)和《柯》(壹卷);甚至。現存有壹卷關於宋真宗的筆記。天喜三年入藏,現存宋明大藏經中並無此書。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長沙葉德輝開始按照日本“縮藏”刻單線。《宋守歲註》為壹卷,收錄於《註佛三經》(即四十二章經、遺經、巍山警策)。明介紹了童的壹卷《補註》,即《補註》,每章前有四字標題。明的《謝》是壹卷,比《補註》略詳。《道培清鑒》成書於順治二年(1645),只有章節,沒有標題。康熙十八年(1679)出版的《蜀抄》五卷本,清代續作,每章也有四字標題,與補充註釋略有不同。(龍聯)【參考】唐永通《漢魏南北朝佛教史》;呂澄對中國佛教起源的簡要介紹:《經典四十二章》與牟子理惑論考辨(現代佛教學術叢書);王嶽新蘅的《佛教經典創立史》:長盤大定在支那的佛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