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針灸史

針灸史

歷史上有哪些針灸的記載?針灸起源於中國,歷史悠久。

據史料記載,針灸推拿起源於大約4萬年前的氏族公社制度。在古代,人們被壹些尖銳堅硬的物體意外擊中,如石頭和荊棘,意外的疼痛得到緩解。

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壹些尖銳的石頭刺傷身體的某些部位或者人為地刺破身體使其出血,以減輕痛苦。古籍中多次提到針灸的原始工具是砭石,稱為砭石。

這種石頭石頭出現在距今約8000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壹部分,是中國獨特的民族醫療方法。相當於氏族公社制度後期,人們已經掌握了挖磨技術,可以生產出壹些適合刺穿身體治療疾病的精美石器。這種石器是最古老的醫療工具。

人們用砭石刺穿身體的某個部位來治療疾病。當時,砭石在外科手術中多用於化膿性感染的切開引流,故又稱針石。可以說,砭石是後來刀針工具的基礎和前身。

人們在用火的過程中,發現身體某壹部位的疼痛可以通過燒、烤來緩解或減輕,進而學會用動物皮或樹皮包裹滾燙的石頭、沙子進行局部熱熨,並逐漸發展到燒樹枝或幹草來治療疾病。經過長時間的探索,我們選擇了具有溫經通絡作用的易燃艾葉作為艾灸的主要材料,對體表局部進行加溫,使艾灸和針灸壹樣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由於艾葉容易燃燒,氣味芳香,資源豐富,易於加工保存,後來成為艾灸最重要的原料。針刺逐漸發展為針灸,熱逐漸發展為艾灸,是針灸療法的前身。

針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

據考證,其起源的傳說可以追溯到中國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度。傅西施“嘗百草,作九針。”

真正的誕生時間應該是新石器時代,《內經·蘇文》中就有刻石療法,最初是用來刺膿、刺絡、放血的——這就是針灸的起源。

從戰國到秦漢,以《內經》的成熟為標誌,形成了針灸理論體系。《內經》包括《蘇文》和《靈樞》,其中《靈樞》所包含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和系統,所以《靈樞》也被稱為《針經》。

針灸理論體系發展簡介—

魏晉隋唐時期,皇甫謐編纂的《針灸甲乙經》成為最早的、比較完整的針灸著作,是繼《內經》之後對針灸的又壹次總結,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在宋金元時期,王設計了兩個針灸銅像。

明清時期,楊繼洲完成了針灸,並在腧穴中列出了“奇穴”的範疇。

近代,鴉片戰爭後,針灸學術遭受嚴重挫折。

-

希望能幫到妳,親愛的~

針灸發展史上的三大總結是什麽?(1)針灸理論體系的初始時期。

這個階段主要是通過個人臨床實踐對針灸知識的初步了解,大約在《黃帝內經》這本書問世之前。代表醫家有傳說中的齊白石、高波、余韶,以及春秋時期的名醫易慢、易和等。65438-0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用帛書中,關於經絡的古代文獻有“足臂十壹脈灸經”和“陰陽十壹脈灸經”兩種。其中論述了十壹經的循行分布、癥狀和灸法,是現存最早的針灸文獻,反映了經絡系統認識的早期面貌。

(二)針灸理論體系的建立時期

主要從戰國到秦漢,以《黃帝內經》這本書為標誌。《黃帝內經》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為主要內容,從整體上論述人體的生理病理、診療方法和原則,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其中對經絡循行、疾病、腧穴、針刺方法、適應癥和禁忌癥也有詳細論述。特別是《靈樞》有大量篇幅專門論述針灸理論和臨床治療,故稱《針灸經絡》,標誌著針灸理論體系的基本形成。這壹時期的漢書《黃帝八十壹難經》以《黃帝內經》的闡發為要旨,其中對奇經八脈和元氣的論述,補充了《黃帝內經》的不足。同時提出了八會穴,並用五行學說詳細解釋了武術穴的理論和應用。失傳的《唐明孔穴姚智》應該是這壹時期的腧穴專著。華佗還研究了針灸,建立了“華佗夾脊穴”。張仲景在東漢時期創立了六經辨證,在《傷寒論》中也記載了許多針灸處方,主張針藥結合,辨證論治。這些成就豐富了針灸的發展。

(3)針灸的學術發展時期

魏晉皇甫謐在《魏幹錄》(公元256-260年)中將《蘇文》、《靈樞》、《唐明孔雪瑤》的針灸內容合而為壹,編成壹部。

《針灸學經典》* * * *收錄了349個穴位的名稱、位置和針刺方法,對各種疾病和證候的針灸治療進行了總結和論述,成為現存最早的針灸專著,是繼《黃帝內經》之後對針灸的又壹次總結,在針灸發展史上發揮了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針灸臨床實踐的深入,出現了許多臨床醫生和針灸專著。如晉代名醫葛洪撰寫的《肘後備急方》,共收錄針灸處方109張,其中艾灸處方99張,極大地促進了艾灸的臨床應用。隋唐時期,針灸有了很大的發展。唐朝初期,針灸已經成為壹門專門學科,有“針灸師”、“灸大師”等職稱。隋朝至唐初的甄權和孫思邈都是精通中醫各學科的偉大醫學家,他們在針灸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針方》、《針經鈔》、《唐明圖》(均已失傳)等。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唐組織甄權等人對明代圖經進行了修訂,可見當時對針灸的重視程度。孫思邈在《備急千女》中廣泛收集了上壹代針灸師的經驗和親身體會,繪制了《唐明三人圖》,其中人體的前、側、背十二經脈用五色標註,奇經八脈用綠色標註,成為歷史上最早的彩色經絡。他還創造了“阿是穴”。唐代是全國針灸教育體系建立的開端。唐太醫署主管醫學教育,設有針灸學專業,包括“針灸學博士壹人,針灸學助教壹人,針灸學士十人,針灸學士二十人,學生二十人”,為針灸學的規範化教育奠定了基礎。

針灸的發展史針灸起源於中國,歷史悠久。

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據說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藥百種,制針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記載)。根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內經》有癰被石簪刺破的記載,孟子說“七年之病,三年之愛”,而根據今天中國各地挖出的歷史文物,“針灸療法”的起源在石器時代。

當時人們在遭受某種疼痛或不適時,會不自覺地用手拍打、拍打,甚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和不適的部位,使原有癥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卞氏出現了。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逐漸發展為青銅針、鐵針、金針和銀針,以及沿用至今的不銹鋼針。相傳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醫針灸的發明者。

傅不僅畫八卦、結繩成網、教人野外狩獵,還“嘗百藥而制九針”(東漢皇甫謐《道德經》記載)、“嘗草而制邊”(南宋《道史》記載)。卞氏是卞氏,中華民族最早的針灸。

艾灸的起源與行為的發現和使用密切相關。當身體不舒服時,可以通過烘烤來減輕,然後用各種樹枝做灸具,逐漸發展成艾灸。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其學術思想是隨著臨床醫療經驗的積累而逐漸完善的。

1973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用帛書有《足臂十壹脈灸經》和《陰陽十壹脈灸經》,論述了十壹脈的循行分布、癥狀和灸治,形成了完整的經絡體系。《黃帝內經》是現存文獻中最早、最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脈、十二經脈、與經絡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瘤、奇街、四海等。尤其是在《靈樞經》中,對腧穴、針刺方法、針刺適應癥和禁忌癥作了詳細論述。

繼《內經》之後,針灸理論由戰國時期的神醫扁鵲加以補充和完善。晉代醫學家皇甫謐潛心研究《內經》等著作,撰寫了壹部針灸經典。該書全面論述了臟腑經絡理論,發展和確定了349個穴位,論述了穴位的位置、適應癥和操作,介紹了針灸方法和常見病的治療,是對針灸的第二次總結。

唐宋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針灸學術研究也有了很大發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用》壹書中繪制了唐明三人彩圖,提出了阿是穴的選取和應用。宋代著名針灸師王編著了《銅仁腧穴針灸圖譜》,考證了354個腧穴,並將全書刻在石碑上,供學習者抄錄印刷。他還鑄造了兩個銅人模型,經絡穴位刻在外面,臟腑內置,作為針灸教學和針灸師考試的直觀教具,促進了針灸的發展。

元代華伯仁所奏十四經,首次將十二經脈、任脈、督脈合稱為十四經,對後人研究經脈很有幫助。明代是針灸學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名醫輩出,針灸理論研究逐漸深入。還有大量的針灸專著,如《針灸大全》、《針灸集英》和四部針灸專著,特別是楊繼洲的《針灸名著》,匯集了明代以前的針灸著作,總結了臨床經驗,內容豐富。它是後世學習針灸的重要參考書,是針灸學術的第三次總結。

從清初到民國,針灸醫學逐漸從興盛走向衰落。公元1742年,吳倩等人撰寫了《醫宗金鏡》,其《醫宗金鏡·針灸精要》既繼承了前人的針灸要旨,又將其發揚光大。整篇文章都是歌和圖,從公元14年開始就是清泰醫院醫學生的必修內容。

晚清時期,以道光為首的封建統治者以“針灸帶火不適於君主”的荒謬理由,悍然禁止在帝國醫院使用針灸治病。1840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當時的統治者極力歧視和消滅中醫,針灸更是壹蹶不振。

盡管如此,由於針灸在治療疾病方面的普及,它仍然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名針灸師李雪川在公元1817年撰寫《針為源》,強調辨證取穴、針藥並重的重要性,完整列舉了361個穴位,沿用至今的針灸教材。

民國時期,* * *下令廢除中醫。許多針灸師成立針灸學會,出版針灸書刊,開展針灸函授教育,以保存和發展針灸學術這壹中國醫學文化的瑰寶。現代著名針灸師程丹安先生為振興針灸學術作出了畢生貢獻。這壹時期,中國領導的革命根據地明確倡導學習和應用針灸治病,並在延安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開設了針灸診所,開創了針灸正式進入綜合醫院的先河。

建國以來,高度重視繼承和發揚祖國的醫學遺產,制定了中醫藥政策,采取了壹系列措施發展中醫藥事業,使針灸醫學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和提高。50年代初,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的前身——針灸療法研究所最早成立。

隨後,全國各地都建立了針灸研究、醫療和教學機構。此後,針灸被列入中醫院校學生的必修課,大部分中醫院校開設了針灸專業,針灸人才大量湧現。40年來,大量針灸古籍在繼承的基礎上被再版、整理、註釋。結合現代醫生的臨床經驗和科研成果,出版了大量針灸學術專著和論文,成立了中國針灸學會,學術交流十分活躍。

針灸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針灸起源於中國,歷史悠久。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據說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藥百種,制針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記載)。

針灸療法最早見於戰國時期出版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說:“寒滿則病,宜灸之”,指的是艾灸,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狀,大量描述了針灸的理論和技術。針灸療法在中國流行了兩千多年,並傳播到世界各地。針灸的出現更早。

《黃帝內經》是現存中醫文獻中最早、最完整的中醫經典,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脈、十二經脈、與經絡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瘤、奇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刺方法、針刺適應癥和禁忌癥作了詳細論述。

中醫針灸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針灸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針灸防治疾病的臨床學科。它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包括經絡、穴位、針灸方法和臨床治療。

針灸具有適應癥廣、療效確切、操作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千百年來深受勞動人民的歡迎,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

針灸是中國勞動人民和醫學家在與疾病的長期鬥爭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壹種醫學。其歷史悠久,起源已難考,但從文獻記載、出土文物、社會發展規律等方面的探索,早在文字產生之前就已萌芽。

據淩叔說。《九針十二緣起》雲:“欲免毒,不想用石。我想用微針疏通它的經絡,調理它的氣血……”可見針的前身是石頭。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針不斷得到改進。直到《內經》著作的時候,才把古代的石針、骨針、竹針改為銅針、金針、銀針等金屬針來代替石針的方法。直到近代,才被改良成不銹鋼針。

在發現和使用火之後,人們發現身體的某個部位被火烘烤,感到舒適或解脫。艾灸經過長期實踐,從各種分支艾灸發展到艾條艾灸,形成艾灸。隨著後來醫學的進步,發展成多種灸法。

由於針灸器材和材料的逐步改革,擴大了針灸治療的範圍,提高了治療效果,有效地促進了針灸科學的發展。

針灸的發展經歷了壹個漫長的過程。《黃帝內經》對經絡、腧穴、針刺方法、適用禁忌癥等都做了詳細的論述,其中《靈樞》所蘊含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和系統,為後世針灸學術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晉代黃樸彌所著的《針灸甲乙經》是現存最早的針灸專著。該書是繼《內經》之後對針灸的又壹次總結,在針灸發展史上具有壹定的作用。此後,王韜在《臺外秘笈》壹書中全面介紹了艾灸,對艾灸的普及起到了積極作用。後世著名:北宋王編著的《同仁腧穴針灸圖》,考證了354個腧穴。全書刻在石碑上,立在北京供人學習。次年設計鑄造了兩尊銅像,是中國最早的針灸模型。元代華伯仁的《十四經戲》、明代楊繼洲的《針灸集解》、陳暉的《申英經典》、徐風的《針灸大全》、高武的《針灸聚英戲》、王績的《針灸質疑》、李時珍的《奇經八脈》等。清代雖有《醫家鑒真》、《針灸集成》等書,但鮮有新意。這些書中最有影響的是楊繼洲的《針灸全集》。其內容豐富,是繼《內經》和《A-B經》之後對針灸的又壹次總結,至今仍是學習針灸的主要參考著作。

針灸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發展。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其速度相對較慢。隋唐時期設立“太醫署”負責醫學教育,針灸學成為專業學科之壹,有針灸學的醫生、針灸學的助手、針灸學的醫生從事教育工作,可見當時對針灸學的重視。宋元時期針灸發展較好,明代針灸進入繁榮期。到了清末,清朝的統治階級還局限於封建禮教。1822責令泰醫院停止使用針灸,廢除針灸科。針灸開始衰落。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入侵,在各地設立教會醫院和醫學院,排斥和打擊中醫,使中醫事業更加衰落,幾乎壹蹶不振。但由於針灸經濟、方便、有效,深受勞動人民的歡迎。雖然人們試圖扼殺它,但它仍然在民間廣泛使用。同時,全國各地的有誌之士紛紛建立社團、學校培養人才,為針灸的發展做出了壹定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黨的中醫藥政策的實施,中醫藥事業獲得了新生,帶來了針灸的復興和繁榮。全國各地都設立了中醫院校和醫院,開設了針灸專科和專科,建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在教學、醫療、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國學者普遍重視對中國針灸治療原則的研究。通過多學科的合作,最終證明針灸可以調節機體各系統的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幾千年來,針灸不僅在我國人民的醫療保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很早就傳播到了國外,對其他壹些國家的醫療保健也做出了壹定的貢獻。大約在公元6世紀,針灸醫學傳入朝鮮,針灸經典A、B等書籍作為教材。公元562年,我國的吳仁之從把圖和針灸經典帶到了日本。公元701年,日本開始在醫學教育中設置針灸科,受到日本民眾的好評。17年底,針灸傳到了歐洲。壹些國家除了開設針灸專業外,還成立專門機構研究針灸醫學,多次召開國際針灸會議。中國壹些省份建立了國際針灸培訓基地,為世界各國培養了大批針灸師。目前,世界上有100多個國家在使用和研究針灸。中國獨特的針灸醫學已成為世界醫學的壹部分,並將產生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針灸的發展史是怎樣的?針灸起源於中國,歷史悠久。

針灸萌芽於新石器時代。當人出現壹些疼痛或不適時,不自覺地用手拍打、拍打,甚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和不適的部位,使原有的癥狀減輕或消失,於是誕生了最早的針——卞氏。

隨著古代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逐漸發展成為沿用至今的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不銹鋼針。相傳華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醫針灸的發明者。

傅不僅畫八卦、結繩成網、教人野外狩獵,還“嘗百藥而制九針”(東漢皇甫謐《道德經》記載)、“嘗草而制邊”(南宋《道史》記載)。卞氏是卞氏,中華民族最早的針灸。

艾灸的起源與行為的發現和使用密切相關。當身體不舒服時,可以通過烘烤來減輕,然後用各種樹枝做灸具,逐漸發展成艾灸。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其學術思想是隨著臨床醫療經驗的積累而逐漸完善的。

1973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有《足十壹脈灸經》和《陰陽十壹脈灸經》,論述了十壹脈的循行分布、癥狀和灸治,已形成完整的經絡體系。《黃帝內經》是現存中醫文獻中最早、最完整的中醫經典,形成了完整的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脈、十二經脈、與經絡系統相關的標本、根瘤、奇街、四海等。並對腧穴、針刺方法、針刺適應癥和禁忌癥作了詳細論述。

特別是《靈樞經》中記載的針灸理論更加豐富和系統,所以《靈樞》是對針灸的第壹次總結,其主要內容仍然是針灸的核心內容,所以《靈樞》被稱為《針灸經》。繼《內經》之後,針灸理論由戰國時期的神醫扁鵲加以補充和完善。

晉代醫學家皇甫謐潛心研究《內經》等著作,撰寫了壹部針灸經典。該書全面論述了臟腑經絡理論,發展和確定了349個穴位,論述了穴位的位置、適應癥和操作,介紹了針灸方法和常見病的治療,是對針灸的第二次總結。唐宋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針灸學術研究也有了很大發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用》壹書中繪制了彩色的《唐明三人圖》,提出了阿是穴的選取和應用。

宋代著名針灸師王編著了《銅仁腧穴針灸圖譜》,考證了354個腧穴,並將全書刻在石碑上,供學習者抄錄印刷。他還鑄造了兩個銅人模型,經絡穴位刻在外面,臟腑內置,作為針灸教學和針灸師考試的直觀教具,促進了針灸的發展。元代華伯仁所奏十四經,首次將十二經脈、任脈、督脈合稱為十四經,對後人研究經脈很有幫助。

明代是針灸學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名醫輩出,針灸理論研究逐漸深入。還有大量的針灸專著,如《針灸大全》、《針灸集英》和四部針灸專著,特別是楊繼洲的《針灸名著》,匯集了明代以前的針灸著作,總結了臨床經驗,內容豐富。它是後世學習針灸的重要參考書,是針灸學術的第三次總結。從清初到民國,雖然針灸醫學逐漸從興盛走向衰落,但因為針灸深得民心,至今仍有針灸、艾灸等著作問世。

建國以來,在繼承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家的臨床經驗和科研成果,出版了大量的針灸學術專著和論文,中國針灸學會也成立了,學術交流十分活躍,並首創了“針灸麻醉”。針灸的研究也從單壹的文獻整理發展到對其臨床療效的系統觀察,並結合現代生理學、解剖學、組織學、生物化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探討針灸治療的機理,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雖然針灸起源於中國,但早在6世紀就傳到了朝鮮、日本等國。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針灸也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為了加速針灸醫學的廣泛傳播,在中國、北京、上海和南京建立了三個國際針灸培訓中心,培訓來自世界各地的針灸人才。65438-0987年,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成立,促進了針灸的發展。

卞氏與針灸傳統的針灸療法起源於卞氏。石砭是壹種鋒利的石頭,主要用來削癰消腫,排膿放血,用它* * *人體的穴位,達到治病的目的。可以說是最早的醫療工具,在我國古籍中也有記載。比如《內經》說,“在東部地區,...百病皆癰,其治宜。”

《說文解字》也說“石亦用以刺疾”。詳細解釋了砭石是用針刺人體來治病的。

壹般認為,對砭石的處理始於新石器時代。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敲打和研磨的技術,能夠制造更精細的石器。

砭石的形狀主要看它的用途。若用於穿刺,則制成劍形或針狀,壹般稱為針石。

用於切割,制成刀形,俗稱石頭。這壹點已被出土文物所證實。如1963年,內蒙古多倫齊頭道窪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壹根長度為4的加工過的石針。

6 cm,針體方形,壹端尖。壹端扁半圓形,有刃口,既可針刺又可切割。

隨著砭石的廣泛應用和實踐,人們發明了骨針和竹針。當我們能夠燒制陶器時,我們發明了陶針。

隨著冶金技術的發明,人們發明了銅針、鐵針、銀針、金針,豐富了針的種類,擴大了針灸治療的範圍。對人體的某壹部位進行加溫,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稱為艾灸;艾灸起源於古人用火取暖。

人們在大火中散開了。

針灸何時起源於中國?針灸醫學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說:“寒則百病,宜灸之”,指的是艾灸,其中對九針的形狀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對針灸的理論和技術進行了大量的描述。針灸療法在中國流行了兩千多年,並傳播到世界各地。

針灸的出現更早。在古代,人們被壹些尖銳堅硬的物體意外擊中,如石頭和荊棘,意外的疼痛得到緩解。

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壹些尖銳的石頭刺傷身體的某些部位或者人為地刺穿身體使其出血以減輕疼痛。古籍中多次提到針灸的原始工具是砭石,稱為砭石。

這種石頭石頭出現在距今約8000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相當於氏族公社制度的後期。人們掌握了挖磨技術,可以制作壹些適合刺入體內治療疾病的精美石器。這種石器是最古老的醫療工具。人們用“砭石”刺穿身體的某個部位來治療疾病。

在當時,卞氏在外科手術中更常用於化膿性感染的切開引流,因此也被稱為針石或結石。《山海經》說:“有石似玉,可作針用”,這是石針的早期記載。

在中國的考古中發現過石匾。可以說,砭石是後來刀針工具的基礎和前身。

艾灸是在火的發現和使用之後產生的。人們在用火的過程中,發現身體某壹部位的疼痛可以通過燒、烤來緩解或減輕,進而學會用動物皮或樹皮包裹滾燙的石頭、沙子進行局部熱熨,並逐漸發展到點燃樹枝或烤幹草來治療疾病。

經過長時間的探索,我們選擇了具有溫經通絡作用的易燃艾葉作為艾灸的主要材料,對體表局部進行加溫,使艾灸和針灸壹樣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於艾葉易燃香,資源豐富,易於加工保存,後來成為艾灸最重要的原料。

“針刺”逐漸發展為針灸,“熱熨”逐漸發展為艾灸,是針灸療法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