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四大文明的歷史

四大文明的歷史

造紙

中國四大發明之壹。人類文明史上的傑出成就。

紙的功能

紙是用於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的片狀纖維產品。壹般由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經過打漿、網上交錯組合、初步脫水、壓縮、幹燥制成。中國是世界上第壹個發明紙的國家。據考古發現,在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就已經有了麻纖維紙。質量粗糙,而且數量少,成本高,不受歡迎。

造紙術的發明

105年,蔡倫在東漢都城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良造紙,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它大大提高了紙質量的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開辟了紙代替竹、絲的新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古代記載,《後漢書·蔡倫傳》說:“自古以來,用竹筒編書、編事跡;用的人叫紙。又貴又簡單,對人不方便。倫有意,以樹皮、麻頭、布、漁網為紙。”後人尊稱他為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

東漢許慎在他的中國第壹部條理清晰、系統的字典《說文解字》中談到了“紙”的起源。他說:“紙”來自於側部,即來自於絲的側面。" .當時的紙主要是絹絲,和現在意義上的紙完全不壹樣。紙的發明、發展和傳播也經歷了壹個曲折的過程。

105年造紙術發明後,造紙術從河南傳到其他經濟文化發達地區。蔡倫在陜西洋縣封龍亭侯,造紙術傳到漢中地區,逐漸傳到四川。根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之前也曾向家鄉傳授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的造紙也比較發達,是左博東萊縣(今葉縣)的造紙能手。此外,紙和裝飾書籍首先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北方少數民族地區。

自晉代以來,中國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書畫家,極大地促進了書畫紙的發展。比如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父子時期就對書畫用紙進行了大幅改進。晉南北朝時期的書寫紙是用麻、竹皮制成,紙面塗以澱粉和白色礦物顏料,打磨而成。

隋朝統壹南北後,唐宋繼承和發展了數百年的造紙成果,開啟了唐宋手工造紙的鼎盛時期:唐代書畫和佛教的流行增加了對紙張的需求,造紙的原料擴展到了藤和桑皮。書畫紙也是先塗上硝酸澱粉再打蠟,最後用粗布或石頭打磨。經線書寫紙也用黃柏染成黃色,避免冒煙。北宋時,安徽用夜曬晚收的方法漂白麻纖維造紙,原紙光滑潔白,經久耐用。南宋時,中國南方盛產竹紙。王安石、蘇東坡都喜歡用竹紙寫字,認為竹紙墨色鮮艷,筆法明快,被當時許多文人模仿,從而促進了竹紙的發展。到了宋代,竹紙不僅大量,而且稻麥稭稈也被用來造紙。北宋蘇易簡記載,浙江人用小麥、稻稈做紙漿,和油藤壹起造紙。

到了明朝,中國用竹子造紙的技術已經完善。當時,宋的《天工》系統地描述了用竹子造紙的生產過程,並附有生產設備和操作過程的插圖。這本書已被翻譯成日文、法文和英文,並傳播到日本和歐洲。它是中國最早系統描述造紙技術的書籍。

經過元明清幾百年,到清朝中期,中國的手工造紙已經相當發達,質量先進,品種繁多,成為中國文化幾千年發展和傳播的物質條件。

造紙術的傳播

中國發明造紙術後,紙書首先被帶到國外,後來造紙術逐漸傳到國外。

造紙術在7世紀初(隋末唐初)開始向東傳播到朝鮮和日本。在8世紀,它被引入撒馬爾罕,後來的阿拉伯,然後是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和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從14世紀到意大利,意大利的很多城市都建起了造紙廠,成為造紙術在歐洲傳播的重要基地,之後又傳到了德國和英國。16世紀傳入俄羅斯和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它在19世紀被引入加拿大。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大大降低了文字的載體成本,實現了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從而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科技和經濟的發展。

鑒於試圖否認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者,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術的發明者的不正之風,1990年8月65438日至8月22日在比利時馬爾梅迪召開的國際紙史協會第20次代表大會壹致承認蔡倫是造紙術的偉大發明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術的發明者。據《洛陽地方誌》編委會史同誌考證。“紙家”位於漢魏古城洛陽市郊,古稱“紙家”,古代馬澗河穿過“紙河”的壹段,沿岸原有的“紙河碑刻”已失傳。

相關文獻

據史書記載,漢和帝曾拜訪過勾踐家,勾踐很可能參觀過這裏的造紙廠。河直莊(今分為錢智莊和侯智莊,位於漢魏古城洛陽以東約2000米,面向洛河)大概是漢代造紙廠的所在地。這兩個地方有優越的造紙地理環境,附近有豐富的造紙資源(如麻、竹林)。

印刷-雕刻

印章在先秦時期就有,壹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都是刻入反射,有陰陽之別。在紙出現之前,官方文件或信件寫在竹簡上。寫好後用繩子綁起來,在結紮的地方放上粘稠的泥巴封住結子,把印章蓋在泥巴上,就叫泥巴封。泥封是在泥上印刷,這在當時是壹種保密的手段。紙出現後,泥印演變為紙印,蓋在幾個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據記載,北齊時期(公元550~577年)有人制作了壹種用於加蓋公文的大印章,很像壹種小刻本。印刷於1和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2.晉代著名方士葛洪(公元284-363年)在《抱樸子》壹書中提到,道教曾用四寸見方(13.5×13.5),大木印120字。這已經是壹個小街區了。

3.佛教徒為了讓佛經更加生動,往往會在佛經的卷首印上佛像,比手繪方便很多。4.碑刻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石雕的發明歷史悠久。唐初陜西鳳翔發現十面石鼓。它們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期秦的石雕。秦始皇出巡,七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石碑,20.9萬字,刻在46塊石碑上。用了8年,全部刻好。成為當時學者的經典。很多人競相抄襲。後來,尤其是魏晉六朝時期,壹些人趁人不備或無人看管,將經書印在紙上自用或出售。結果廣為流傳。5.拓印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壹。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覆蓋壹張稍濕的紙,用軟槌輕敲,使紙落入石碑的凹部。紙幹了以後,用棉花包好,蘸上墨水,在紙上輕輕壹敲,紙上就留下了和石碑壹模壹樣的黑白大字。這種方法比手工抄寫更簡單可靠。於是拓印出現了。6.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印染就是把圖案刻在木板上,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刷版分為浮雕版和鏤空版兩種。1972湖南長沙馬王堆壹號漢墓出土的兩件印紗(公元前165年左右)是用雕版印刷的。這項技術可能早於秦漢,但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紙發明以後,這種技術可能用在印刷上,只要把布變成紙,染料變成墨水,印出來的東西就成了雕版印刷。在敦煌的石室裏,有唐代印著凸盤和鏤空盤的佛像。印刷

篆刻、拓印、印染技術相互啟發、相互交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應運而生。7.隋唐時期(7世紀左右),出現了雕版印刷。早期的印刷活動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於印刷佛像、佛經、誓約和歷書。唐朝初年,玄奘用背面正面紙印制普賢像,贈予僧尼。8.北宋時期(約11世紀),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是印刷業的壹次革命,對中國、歐洲乃至世界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傳入歐洲後,有力地推動了其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這壹段的印刷之所以起源於中國

有了毛筆和墨水的發明,讀書人不僅可以讀書,還可以寫字,不需要像刀筆時代那樣有雕刻師隨時侍候,記錄思想也更加方便。春秋以前,我國歷史上雖然有很多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但是沒有壹個人親自著書立說,就是這個原因。秦代,蒙恬發明了用石灰水浸泡羊毛的方法,去除羊毛表面的拒水物質,促使毛筆的制作技術定型,毛筆真正成為書寫工具。至此,古人找到了壹種書寫流暢、省時省力的方法,讓書寫不再是壹件苦差事。有閑階層的人,會在閑暇之余寫幾筆消磨時間,並力求寫得漂亮,甚至互相比試壹笑,從而開創了書法藝術的先河,秦代李斯是歷史上第壹位大書法家,可見筆墨技術的成熟。漢字結構復雜,每個人寫的字都不壹樣,有的好看有的俗醜,促使人們去追求書法藝術,提高書法技巧的壹個重要途徑就是模仿好的書法作品,但寫得好的人壹般都是記賬之類的,他們的作品壹般大多是政府文件,壹般人很難看到。碑刻在古代盛行,找寫得好的人來寫文字,然後由石匠雕刻,是人們練字的最佳模式。石碑太重拿回家繼續模仿。西漢後期出現了紙,但當時的紙纖維粗糙,著墨性能差。它主要用於代替布料做包裹和襯墊,偶爾也有在包裝紙上寫筆記的現象,如在杭泉(或居延)遺址發現的寫有藥物名稱的紙。造紙技術首先借鑒我國成熟的繅絲技術,將纖維物質浸泡在水中搗碎分散纖維,將碎纖維取出攤涼。纖維粗,紙張厚,書寫性能差,不能廣泛用作書寫材料。東漢和漢武帝時期的蔡倫對造紙方法進行了改革,制成了壹種纖維細、勻、細的新型紙張,大大提高了紙張的書寫性能,紙張的主要用途轉向了書寫。紙張又薄又軟,使得書法練習者想出了壹種摹仿印章,帶回家摹仿的拓印方法,即拓印。紙的發明使拓片成為可能,使每個書法家都能練就壹手好字,也造就了壹大批三國兩晉的書法家。西文字母表結構簡單,字母數量少,用硬筆書寫。可以寫得花裏胡哨,但毫無藝術可言。人寫了幾十封信之後,就可以寫很多了。拓片不需要模仿別人的筆跡,紙就可以寫字。不需要造紙,所以西方人沒有發明造紙術的社會基礎。楊迪建立了科舉制度,通過寫文章來選拔官員。寫好文章的人可以當官。社會上又出現了傳播好文章的要求。為了大量臨摹好文章,專業的文案師模仿拓印技術大量臨摹文章,再結合篆刻、書法,創造了雕版印刷。它出現在盛唐至中唐之間,盛行於北宋,最終隨著布依畢升發明泥活字而走向成熟。時至今日,政府公務員中仍流傳著壹句話,“寫壹手好字,寫壹篇好文章”是公務員(即古籍收藏者)的兩大基本功。寫得壹手好字好文章是中國漢字的特點,是由中國歷史上的壹些政治制度決定的,與完善實用的書寫體系壹脈相承,這些都是西方歷史上所沒有的,從而決定了造紙術和印刷術只能在中國產生!

編輯此段落中的打印類型

印刷的種類大致可以分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模版印刷(絲網印刷)。

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歷史最悠久,也最受歡迎。布局圖像和字符的突出部分接受墨水,而凹陷部分不接受墨水。當印版壓在紙上時,墨水就會印在紙上。印刷材料主要有:活字、鉛板、鋅板、銅板、感光樹脂板等。壹些書、賬單、信封、名片等。仍然用凸版印刷;凸版印刷壹般用於特殊加工,如燙金、燙銀、壓花等。

平版印刷:

這是目前最常見、應用最廣泛的印刷方法。圖像和非圖像在同壹平面上。基於水與墨相斥的原理,圖形部分接受墨而不接受水,非圖形部分則相反。在印刷過程中,采用間接法。先將圖像印在膠鼓上,將圖像和文字由正變負,再將膠鼓上的圖像和文字轉印到紙上。這種印刷方法可用於圖畫書、圖片廣告樣本、日歷等。

凹版印刷:

凹版印刷與凸版印刷相反。文字和圖像是凹的,在版面下,凹的部分帶墨。印刷的深淺與壓痕的深淺有關,深的是幹的,淺的是輕的。凹版印刷由於油墨的不同,印刷出來的線條有壹種凸出的感覺。硬幣、郵票和證券是用凹版印刷的。凹版印刷也適用於印刷塑料薄膜和絲綢。由於凹印制版時間長,工藝復雜,成本高。

模板印刷:

也叫絲網印刷,如果妳在小學時見過老師雕刻蠟紙,妳會更理解這種印刷方法。使用絲綢、金屬和合成絲網、蠟紙等。作為印刷版,將圖形部分鏤空成細孔,非圖形部分用印刷材料保護,印刷版緊貼承印物,用刮刀或墨輥將油墨滲入承印物。絲網印刷不僅可以在平面基材上印刷,也可以在曲面基材上印刷,色彩鮮艷,經久耐用。適用於印刷標簽、袋子、t恤、塑料制品、玻璃、金屬器皿等物體。

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在編輯這壹段

雕版印刷的流程大致是這樣的:手稿的樣本寫好後,就可以把印刷的壹面粘貼在木板上,就可以進行雕版了。雕刻師使用不同類型的刻刀,將木塊上的墨汁刻成凸形的陽文,同時將木塊上剩余的空白部分去掉,使其呈凹形。板面上刻的字大概是1 ~ 2mm出版面。用熱水沖洗雕花板,洗掉木屑等。,定型過程就完成了。印刷時,用圓柱形平底刷蘸墨均勻地刷在板面上,然後小心地把紙蓋在板面上,用刷子輕輕壹刷,就可以在紙上印出文字或圖畫的正像。將紙從印刷板上提起,在陰涼處幹燥,印刷過程就完成了。壹臺打印機壹天可以打印1500 ~ 2000張,壹個印版可以連續打印壹萬次。雕版印刷的發明時間壹直是壹個有爭議的問題。經過反復討論,多數專家認為雕版印刷的起源時間在公元590年至640年之間,即隋朝至初唐時期。初唐時期就有印刷品出土。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發現壹部印刷精美的《金剛經》,末尾有“鹹通九年(公元868年)四月十五日”字樣。這是世界上最早有明確日期的印刷品。雕版印刷出來的版畫,壹開始可能只在民間流行,會有壹段與手稿共存的時期。在長慶四年,詩人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作序說:“牛郎無路可走,至於字畫,葉在市場上賣。”“成型”即雕刻,“出售”即出售。這說明當時上流知識分子白居易詩歌的傳播,除了手稿外,已經有了印刷。

活字制版恰恰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提前準備好足夠的單活字,就可以隨時拼版,大大加快了制版時間。印刷完成後,活字可以拆卸,活字可以重復使用。而且活字比刻字占用空間小,容易存放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顯現出來了。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效率。但是,他的發明並沒有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後,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普及。他創造的粘土活字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了下來。

火藥數據

壹類低爆速炸藥。壹種能被火花、火焰等點燃的物質。燃燒時產生大量氣體,有火藥。

有爆炸或推動的效果(使壹個物體,如拋射體,以壹定的速度發射出去)。最早的應用是中國發明的黑火藥,由硫、碳和硝酸鹽組成。根據燃燒的性質,火藥可分為煙火藥(燃燒時產生的煙霧,如黑火藥)和無煙藥。無煙火藥主要用作彈藥的點火或推進劑。

火藥在中國

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對火藥的研究始於古代煉金術。中國是第壹個發明火藥的國家。隋代,硝石、硫磺、木炭三元體系誕生。黑粉正式出現在唐朝(9世紀末)。火藥是古代煉金術士發明的。從戰國到漢初,帝王貴族沈醉於神仙長生的幻想,驅使壹些方士道士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