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關於容

關於容

試論容的“擁兵慕民”

孫,清華大學歷史系

上博戰國楚竹書《容》第三十六、三十七簡,寫的是的暴政、天下之亂,以及唐對人才的追求。其中《簡氏三十七》原文如下(釋文作寬體):

尚乃謀戒求賢,卻讓伊尹替他想。伊尹受命,卻統兵於民[1]。

對於“尊兵惠民”的解釋,眾說紛紜。我不冒昧地試圖在綜合各種意見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想法。由於學術能力的限制,小文存在壹些疏漏和錯誤,敬請指正。

李陵先生將“秦”字視為文盲。他認為:“右下部分很難界定。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明確,似乎是某種討好民眾的措施。”[2]先生對“從疾病到暴力”壹詞的解釋,引用了董山先生的意見,將“秦”與“禁止暴力”壹詞聯系起來。[3]蘇建洲先生也同意讀《沒有暴力》。[4]張通海先生認為先生可以讀為“禁暴”,並引用《淮南子兵略訓》“夫為兵,故禁暴求亂”,韓非子賢學“夫不勇,慈母敗,故知權可禁暴,德不足止亂”作為佐證。[5]當余凱先生引用這篇短文時,他寫道,“舉行軍隊抗議(禁止)暴力”。[6]張新軍先生對楚簡中的“暴”字進行了很好的歸納和分析,指出“暴”字雖然從形體起源上還有待進壹步研究,但“暴”字在《容·石成》中發音是肯定的。[7]

基於以上觀點,大家都認為應該解讀為“無暴力”,筆者贊同這種說法。“寶”字不僅見於上述簡牘,而且見於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壹、三簡(五)《鬼魅之光》。組織者曹先生曾指出:“今簡與本版《墨子》比較,有‘暴’字句的例子,可以證明對‘暴’字的解釋是準確的。”[8]“容”二字雖不清晰,但仔細辨認,“病”以外的部分與《鬼冥之明》中“暴”的寫法如出壹轍。字典中“禁暴”是常見的,如荀子論兵:“有其他兵,所以禁暴滅蟲不是鬥爭。”[9]《晏子春秋·內諫》:“晏子去見公,曰:‘聽說君之勇者,亦有君臣之義,且有長久之誼。他們能內禁暴力,外脅敵人,利其功,服其勇於下,所以尊重他們的地位,看重他們的財富。" "[10]

對於“之”這個詞,大多數學者都沒有作出專門的解釋。只有蘇建洲先生在他的譯文中將“持兵禁止暴力”理解為“拿起武器禁止殘暴”。[11]然而,這種解釋是不正當的。因為在《容》中,唐愛民、求才、善政。除了這篇短箋所述之外,《三十九短箋》中“唐雯知之,故慎勿揚賢,而不為賢”的短箋也可以作為佐證。用武力禁止暴力是不能體現這壹特點的。

筆者認為“抱”應該讀作“摑”。

哎,古音莊新部入聲;操,古音章新捕司入音。[12]壯牛和張牛的首字母分別相當於第二組和第三組。【13】中古聲母中,張莊也是齒音。【14】閩南話裏,詹誌的發音是壹樣的。【15】所以,它們聲韻相近,條件相同。

《爾雅·詩書》:“易,居也。”[16]說文:“嘿,藏兵也。從葛,聲。”《詩》說:‘扛壹仗’。”【17】“打兵”壹詞在古籍中耳熟能詳,如《國語·周瑜論》:“夫戰則動,動則有力”。趙薇的筆記:“嘿,聚壹聚。”吳曾祺道:“是,是。訓練‘聚’不對。”[18]李善引用賈逵的《國語》說:“嘿,藏族。”[19]《左傳·隱居四年》:“夫兵猶火;付偉會自焚的。”[20]因此,筆者認為,把“顏”訓練成收斂,藏在字面意義上更為通順。

古書中找不到“持兵禁暴”的說法,但文學中“禁暴”、“止兵”等詞卻很常見。如《左傳·弓玄十二年》:

勇者,禁暴、用兵、保大、立功、安民、和民、富者也,使後人永誌不忘其章。今天我把兩國搞得暴力又暴力;看兵來威脅諸侯,兵不驕;不打暴力,能不能做大?還有金,怎麽可能取得成功?還有很多人違背人民的意願。人民怎樣才能安全?無德何能爭諸侯?造福少數人卻被他人困擾,還以自己為榮,怎麽可能富有?武德七德,我壹無所有。我該怎麽給我的子子孫孫看?那是先王的宮殿,而且只是成功,不是我的作品。[21]

《書府元規》卷四百零壹《綜合部》:

蓋夫抑暴,是武德;懲罰法律的人是戰爭的武器。能忠夫而學而不棄道者。[22]

《書府元規》卷四百壹十八《綜合部》:

蓋武有七個理由,所以他迫切需要禁止暴力。[23]

從這個角度來說,伊尹受唐之命,禁暴為民,是壹個賢者的表現,也可以呼應上面所說的“唐乃謀戒求賢”。

對於“惠民”的解釋,有不同的看法。李陵先生讀之為“假裝從民間得到”。[24]蘇建洲先生同意李的觀點。[25]對於這句話的解釋,蘇建洲先生的現代漢語翻譯是這樣的:後來,伊尹用苦肉計取得了的信任,然後潛入,蒙蔽了傑的耳目,使他自以為頗得人心。[26]陳先生認為應讀作“養德為民”,仍稱“養德為民”。“養德”或“養德”是諸子百家的慣用語,而《老子》這種河公評論甚至以“養德”為題。[27]張通海先生同意陳的觀點。[28]當余凱先生引用這篇文章時,他寫道:贏得人民。[29]張新軍先生引用這篇文章時寫道:“教育”和“道德”是為人民服務的。[30]

筆者認為,“給人民”應該讀作“永遠給人民”。“氣”和“勇”是連在壹起的。《爾雅·釋書商》:“永遠,永遠,永遠。”[31]《說文解字·雍補》:“雍,常也。像水壹樣,很好。詩雲:江是永遠的。“《說文·雍部》:“齊,水長。來自楊勇之聲。詩中說,“蔣智矣。”段玉裁《說文解字註》:“毛詩千古,韓詩千古,古聲同。”[32]

“永遠”有著悠久而深刻的含義。《說文解字》註:“永遠,推而廣之,就是永遠。”[33]陳的“令”讀作“永生”,[34]意為長命百歲。“書召信”叫“祈天萬歲”,叫“祈天萬歲”。[35]《詩品·楚茨》和《永遠的陛下極》,鄭玄寫道:“永遠,長久”。[36]《民間詩》和《鐘詠懷》中,陳數說:“天長地久。”[37] [38]

“取之於民”的“於”字可以作為壹個助詞,而指物的“氣”字可以說得通。[39]《助詞簡析》對助詞“於”的解釋如下:

《廣韻》雲:“言也。”《書順典》:“四類屬神,六格。”《詩與國風》:“王虞為師。”《論語》:“秦子問子貢,‘夫子為國也。”“此在字,而助字,不為義也。[40]

“於”這個詞也可以說得通。《虛詞集解》中的“於”:

“於”還是“氣”。《金書》篇:“未來,公為詩以感化君。”《孟子·滕文》篇:“則取其從殘。”霈註:上面“只取殘本”。《文子·嚴復》篇:“中心寧靜,不累德。”裴註:“於”與“氣”是互文的。[41]

“得民”和“得其民”的說法在古籍中屢見不鮮。這裏有幾個例子。如《韓非子·八說》:

做自己想做的事,取眾人之所稱,得人心。[42]

離婁論孟子:

孟子曰:“失誌則失民。失去人民就失去了自己的心。得天下之道,得民心,得天下。得民心,得民心,得民心。有壹個辦法可以得到:用它聚集妳想要的,不要做妳該做的。”[43]

孟子壹心;

孟子曰:“仁不及仁深。好的治理不如好的教育。善政而民畏之,良教而民愛之。”[44]

《晏子春秋·雜文·莊公退而不晏子進城》是崔氏的二難;

崔子說,“人民的希望也是人民的希望。”[45]

管子情境解決方案:

人是主人,世界上厲害的人也厲害。得民心則強,失民心則亡。[46]

呂春秋孟秋吉:

所以,義士到了,周邊國家的人民就回歸了水,人民對國家的期望如果是父母,那就遠了,人民就得到了滋養,兵不逢刃,民則服。[47]

所以“對人民”的含義,如果理解為取信於民,長期贏得民心,應該是通暢的。

根據上下文,我們可以看到“敬兵救民”的主語只能是伊尹。如果把“氣”讀成“假裝”,意思只能理解為“壹陰假裝取信於民”。這顯然與上面伊尹“除兵禁暴”的措施不符。至於蘇建洲先生所理解的“伊尹以風險取得的信任,後潛入,蒙蔽頡利的耳目,使其以為頗得民心”,則有添詞之嫌,這些意思從簡化文中是讀不出來的。

看“為民修身”就是“為民修身”的觀點,似乎也有道理。楚簡中“妻”常用作“養”,如容13《孝敬養父母》竹簡中的“養”。寶山寫《旅行》,讀《養成旅行》或《養成理智》。[48]而“德”與“德”在古籍中往往是相通的,如尚德出版的《蕭藝牲畜》,以德寫成的《吉傑》。殷尋:“德·晁氏曰:‘夏紫撰,與翻同。”“漢絲彎刀也造出來了。[49]《尚波二世與人民家長》第十二簡是“屯德童鳴”,組織者已指出讀作“德”。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德”也叫“德”。屯德童鳴類似於淳德孔明。”[50]第七簡“德塞四海”中的“德”字,劉先生和先生都認為應讀作“德”。[51]但是仔細分析還是有些不妥。作者試圖分析這種解釋行不通的原因。

首先,在楚竹書的研究中,可以根據原詞解釋的詞壹般不再作為其他詞使用。“的”字作為本義,在簡單的文字中比較容易理解(詳見下文論述),不必假借作為“的”。

其次,文獻中的“修身”壹詞有兩層含義。第壹層意思是指培養無為或君主的美德。前者如《莊子·天地》“是三,故不必養德,故聽天由命。”程曰:“三不足以修無為之德,而可益而有為,故辭之。”【52】《淮南子》?《貞觀訓》:“其靜而靜,故亦養也。和而樂不為,養德也。”[53]後者如《荀子·郭芙》:“(古人為先王)使其為宮亭,使其足以避燥濕,養德明辨輕重自性,別無所求。”楊註:“德即君之德。重量,尊重,自卑。”[54]這種“養德”的意思,在簡化本中是不恰當的,因為簡化本講的不是伊尹養德。第二層意思是指有德行的人,也就是聖賢。比如《論衡·韓非》:“治國之道有二:壹是養德,二是養力。修身者,養人以高功名,以示能尊賢;支持實力的人,支持實力的人,這樣才能明明白白用兵。所謂文武雙全,德行足矣...有本事不養德,的曹無能。兩者有失偏頗,各有不足。”[55]按照這個意思,這篇雜文可以解釋為伊尹的賢人為民。但根據上下文,養育智者的人應該不是伊尹,而只能是唐。此外,上面的竹簡中已經指出,“唐乃謀不求賢,而使伊尹思助”。唐求賢,伊尹的任用是唐求賢的結果。”“執兵尊功”是伊尹受命後采取的措施,“惠民”應該是措施實施的結果。在《易經》中解釋為“君子”,與上面“唐乃謀不求君子”的意思重復。

“為民養德”的對象是“人”,這與《管子·油觀》和《文子道德》中的“養德”觀相去甚遠。“以德育人”,就是“以德育人”,也就是“以德育人”。“養”的對象是“德”。所以兩者不能劃等號。

“於”在文學上也有“易”的意思。《左傳·弓玄十二年》傳:“自楚克雍在位以來,其君無不討好國人,卻教人知民生不易,遇事不能偷懶。”[56]劉啟《助詞簡析》說:“訓不為民生之易,而為民生之不易,亦助詞也。”[57]但按照這種解釋,“為民養德”只能分析為“以民養德”,而不能解釋為“以德養民”。單純的文字只有寫成“以德養人”,才能和“以德養人”壹樣,即“以德養人”。

總之,根據文獻中“修身”的含義和語境,不可能把“為民修身”解釋為“以德養民”

過去,大多數學者認為,簡牘中記載的伊尹故事與他的“夏休”有直接關系。[58]現在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執兵尊民”似乎應該讀作“執兵禁暴,永得於民”,講的是唐和伊尹的惠民措施,而不是夏的故事。

-

[1]參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馬成元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月第壹版,279頁。

[2]同上。

[3]陳堅《上海伯鑒簡牘拼接略論》,上海圖書館戰國竹簡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壹版,327頁。

[4]紀主編第165頁

[5]張同海(1)集解,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162頁。

[6]博楚竹書九篇述雜,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簡研究,2004年7月第壹版,384頁。

[7]張新軍《尚波楚簡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4月,15頁。

[8]參見馬成元《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月第壹版,311頁。

[9][清]《王先謙荀子集》,沈小煥、王興賢校對,中華書局,9月初版,1988,第279頁。

[10]吳澤宇《晏子春秋集解》,中華書局,1962版,164頁。

[11]紀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二)》160頁。

[12]唐作凡《古音手冊》,江蘇人民出版社,九月初版,1982。

[13]同上

[14]郭錫良《古代漢字手冊》,第壹版,1986 11。

[15]李振華、周昌祺主編的《漢字古今音標表》,中華書局,第壹版,1999,1,第435、436頁。

[16][清]著《爾雅義疏》,北京中國書店,1982年9月第壹版。

[17][漢]許慎《說文解字》,卷十二,下閣部,[宋]許宣修訂,中華書局,初版,1963,266年2月。

[18]陳徐媛《中國語文集》,王淑敏沈長雲校對,中華書局,2002年6月第壹版,2頁。

[19][梁]蕭統[唐]註《文選》,中華書局,1977+11第壹版,第16卷,第230頁。

[20]楊伯鈞《春秋左傳註》,中華書局,第2版,1990,第36頁。

[21]楊伯鈞《春秋左傳註》,中華書局,第2版,5月1990,第746頁。

[22]文遠格斯Ku全書本

23同上

[24]註釋同1。

[25]註同4。

[26]紀主編《徐升》160頁

[27]陳《竹書零識》,第四屆中國古代漢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1版,295頁,2003年。

[28]張同海(1)集解,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第163頁。

[29]《尚波初劍九篇論蜀雜》,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2004年7月第壹版,384頁。

[30]張新軍《尚波楚簡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4月,第16頁。

[31][清]著《爾雅義疏》,北京中國書店,9月初版,1982。

[32][清]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中國小學四種,巴蜀書局,580頁。

[33][清]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中國小學四種,巴蜀書局,580頁。

[34]容庚《金文辨》卷,1862.4,中華書局,1985第壹版,第749頁。

[35][清]阮元校對《十三經註》、《尚書正義》,中華書局,第壹版,1980,10。

[36][清]阮元《十三經註》“毛詩之義”校勘,中華書局,第壹版,1980,10,第469頁。

[37][清]《陳歡石矛詩集》,中國書店,北京,1984年6月初版。

[38]參見馬成元《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2月第壹版,第304頁。

[39]文章《余》中的《辨略》[清]劉啟著《齋藤優子辨略》張校對,中華書局,2004年7月第二版,第39頁;《余》篇裴《古籍集解》空字中華書局,第壹版,1954、10,第47頁。

[40][清]劉啟《助詞簡析》張校對,中華書局,2004年7月,第二版,39頁。

[41]裴《虛字中華書局古籍輯釋》,第壹版,1954,10,47頁。

[42][清]王先申《諸事皆誤集》,鐘哲校訂,中華書局,第壹版,1998,第423頁。

[43][清]著《孟子正義》,沈電校,中華書局,1987,10第壹版,503頁。

[44][清]著《孟子正義》,沈電校,中華書局,1987第壹版,897頁。

[45]吳澤宇《晏子春秋註》,中華書局,1962版,296頁。

[46]李向峰撰寫的《管子校勘》,梁雲華編,中華書局,2004年6月第壹版,1169頁。

[47]徐偉奇《魯春秋集》,中國書店,北京,1985,初版。

[48]何林翼《戰國古漢語詞典》,中華書局,9月第壹版,1998,第676頁。

[49]編董《的《古言假期》,齊魯書店,7月第1版,1989,第11卷(下)第408頁。

[50]參見馬成元《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壹版,65438+2002年2月,第172頁。

[51]劉上海藏竹書試讀,簡帛研究網站,1.9,2003;陳堅《上海博鑒釋“妳陷四海”壹句》,上海圖書館戰國竹簡續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第壹版,第251頁。

[52][清]郭慶範《莊子集解》,王小語校對,中華書局,1961版,420頁。

[53]劉文典《淮南與鴻烈集》,中華書局,5月第壹版1989,第73頁。

[54][清]《王先謙荀子集》,沈小煥、王興賢校對,中華書局,九月初版,1988,第180頁。

[55]黃輝著《論平衡與闡釋》中華書局,1990,第壹版,438頁。

[56]楊伯鈞《春秋左傳註》,中華書局,5月第2版,1990,731頁。

[57][清]劉啟《助詞簡析》張校對,中華書局,2004年7月,第二版,第39頁。

[58]博楚竹書九篇述雜,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簡研究,2004年7月第壹版,385頁;季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1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