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信息傳遞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更多。

信息傳遞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更多。

論人類傳播史上的五次革命

邵培仁

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摘要:人類傳播史上有過五次革命——語言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和交互傳播(以計算機為主體,多媒體為輔助的多功能信息傳播)。每壹次通信革命都為推動社會進步、將人類帶入新境界、新時代發揮了重要作用。每個國家或地區在傳播中的優勢地位必然導致在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它警示我們必須積極參與通信革命,高度重視通信技術的開發、引進和應用,否則國家付出的代價將是極其巨大的。

* * *

人類交流史上的第壹次革命——語言的創造——發生在6.5438億年前;人類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發明了文字,這是第二次通訊革命。在第三次通信革命中,中國人在初唐時期首先發明了印刷術。1844年,人類進行了第四次廣播革命,迎來了電信通信的曙光;從65438年到0946年,第五次通信革命中出現了計算機。

在人類傳播史上,五次傳播革命的巨大效應不僅改變了過去人們的所見所聞,也深刻影響了今天人們的所思所為。因此,分析和研究人類傳播史上五次傳播革命的原因、過程和意義,無疑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語言傳播:第壹次傳播革命

語言的出現是人類第壹次傳播革命的直接動力。那麽,語言是什麽時候、怎樣產生的呢?菲利普?利伯曼在《人類語言的進化》(1984)中總結說,人類的遠祖大約在9萬年前的某個時間開始“說話”,大約在3.5萬年前的某個時間開始使用語言。羅伯特?芬恩(1985)的推斷略有不同。至於語言是如何產生的?各種猜測可謂五花八門:“汪汪”認為言語是模仿狗叫等自然聲音形成的;“哼喲”派認為,言語是壹個群體附著在重體力勞動時,為協調動作而發出的聲音形成的;“感嘆”派認為,語言是由感情(痛苦、快樂、恐懼、悲傷)的偶然表達產生的;“歌唱”派認為,語言是由傳播感情和喜事的歌曲演變而來的。在眾多猜測中,恩格斯提出的“語言起源於* * *伴隨勞動”[1]這壹假說是壹百多年來受到批評最少的。

關於語言的產生,我們傾向於假設和猜測它起源於勞動,但並不局限於集體勞動;它出現在簡單勞動之後,制造工具之前,而不是在制造工具的過程中或之後。很明顯,勞動不僅鍛煉手,還鍛煉腦。同時,它也是人類積累經驗和發展知識的源泉。做工具,光有靈巧的手和發達的大腦是不夠的,還要有足夠的經驗和知識。然而,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和發展並不是任何壹只猿或壹個人能夠完成的。它必須通過無數個體之間的信息傳遞和交換來實現。在那個時代,傳播信息的最好手段只有語言。

當人類創造了語言之後,語言就成了人類的標誌,成了人類交流和溝通的工具,成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有力武器。根據考古發現,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第壹批尼安德特人在沒有天災人禍的情況下離奇滅絕,但克羅馬的農民後來成為了人類最直接的祖先。壹個非常有力的推論是,前者沒有語言,後者創造了語言。語言拯救和幫助了克羅馬的農民,人類擺脫了動物信號傳遞的藩籬,走上了人類語言傳遞的道路。第壹次傳播革命中的語言傳播,使得個人的經驗和知識被大家分享,前人的文化積累被後人繼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祖先學會了鉆木取火、用草藥治病、保存食物、飼養動物、培育食物、祭祀神靈,還掌握了知識含量很高的制陶、紡織、煉鐵等技術。沒有語言交流,這些變化就不會發生。“社會會停產,會崩潰,不會作為社會存在。”〔2〕

寫作傳播:第二次傳播革命

第二次傳播革命,人類發明了文字,開始進入文字傳播時代。以往的語言交流都是通過口耳相傳、熟記於心的方式在人與人之間傳遞,無法做到“百年流傳萬裏”,也無法保證信息在交流中不被扭曲、變形、重組、丟失。因此,文字的發明及其在文獻記載中的應用,可謂人類傳播史上的壹大創舉。壹方面引導人類從“野蠻時代”步入“文明時代”,另壹方面從漫長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實現了語言交流的真正超越。

說到文字,埃及人歸功於智慧之神,巴比倫人歸功於命運之神,希臘人歸功於奧林匹斯的使者和信使赫爾墨斯,只有中國把文字的發明歸功於他自己——倉頡。現在,我們不需要做各種各樣的猜測。地下實物和文獻記載壹再向我們展示了文字最早的存在。就像語言壹樣,文字不是在壹兩個地方最早形成的,也不是只有幾個字,但有壹點是相同的:都是由古代圖畫或洞穴圖畫的經驗演變而來的。換句話說,文字來源於圖片。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在古埃及、克裏特島和中國,首先出現了“象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他們畫壹個字,就是壹個詞的意思,幾張圖組合在壹起,就形成了壹個故事或者事件。在商朝,中國人創造了“象形文字”,刻在龜甲骨上的稱為“甲骨文”。這些文字基本上還是圖案化的、表現性的,有些是簡單的圖畫(如太陽、月亮、山、川的文字),進壹步發展後才能形成後來的指、聲、悟等書寫形式。

自從標準化文字出現以來,人類不僅可以用它來記錄口語、描述事件和傳播信息,還可以反復閱讀和慢慢解讀來自遙遠地方或早已去世的人留下的信息,保存和繼承人類積累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而不必擔心,從而花更多的時間處理現有的信息和為未來做計劃。

在文字和交流的早期,象形文字或象形文字已經分為符號-音節系統(如英語和法語)和單詞-表意系統(如漢語和日語),因此它們的功能和優勢也各不相同。研究表明,英語和法語更容易學習、使用和改變,這可能導致西方人更關註變化和發展的精神傾向。中國人和日本人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掌握成千上萬的詞匯,並用它們來閱讀相對簡單通俗的文章,這與東方人對安定團結和懷念過去的深厚感情相當吻合。不過,雖然漢語和日語不好學不好掌握,但是壹旦妳有了閱讀能力,妳的大腦對表意系統中的文字的反應會比其他系統中的更快。東京電工大學教授對Koguchi (1996)的研究進壹步指出,在同樣的表意系統中,人的大腦對漢字的反應速度是假名(日語)的3倍。他說,當人們認識漢字時,不需要經過多音轉換的過程,就可以直接從形體上理解意思,具有其他文字不具備的快速閱讀的優勢。另外,漢字是不會隨著口語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人們有時候雖然聽不懂(比如方言),但也能聽懂。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漢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團結的特殊凝結劑和社會和諧、安寧、穩定的潛在力量。這是我們的祖先發明文字時從未預料到的偉大貢獻。

在第二次通信革命中,書寫介質逐漸從沈重的石頭和泥土轉變為較輕的龜甲、獸骨、木板、竹簡和軟綿、輕便的羊皮、帛和紙,書寫工具從樹枝、棍棒轉變為刻字用的石刀、鐵刀,再轉變為毛筆。這些變化反映了西方人在傳播當時中國人的文明方面可以走多遠。對於這些,用施拉姆(1982)的話說,“是歷史上震驚地球的大事件之壹。”

德夫勒(1981)在充分肯定了中國人在文字發明上的成就後,接著寫道:“與此同時,中國人在另壹項發明——印刷術上領先於西方。”

印刷傳播:第三次傳播革命

印刷術的發明不僅給中國的文明帶來了曙光,也給歐洲和整個世界帶來了曙光,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引導人類傳播進入了壹個全新的大眾傳播時代。

過去,由於媒介的繁瑣、符號的復雜、復制的困難和傳播的壟斷,書籍知識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竹簡、帛書等書寫媒介只在上層社會流傳。只是印刷術的出現和傳播,打破了知識的壟斷和少數人的交流特權,沖破了黑暗的中世紀宗教牢籠,開始了文藝復興,進而導致了工業革命。

印刷術起源於公元200年的中國拓片,中國在唐朝初年(627-649)發明了雕版印刷。在唐長卿統治時期,白居易的作品經常被“編輯(印刷)並在市場上出售”(唐?元稹,824)。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是《金剛經》,是中國唐憲通九年(868年)印制的佛經。北宋清朝時期(1041—1048),畢Shē ng @ ①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元朝末年,中國的印刷技術連同其他發明,隨著蒙古軍隊傳到了西方。多年以後,德國鐵匠古騰堡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發明了鉛活字和手壓印刷設備,於1456年第壹次印刷出42行的《聖經》。

隨著印刷業的迅速發展,15世紀末16世紀初,歐洲各大城市幾乎都有了印刷廠,印刷和通訊業日益繁榮。印刷品的出現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求知欲,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文化的普及、科學的啟蒙和社會的進步。另壹方面,公眾文化知識的提高,導致對宗教、科學、哲學、文學書籍等印刷媒體的需求更大,形成了良性循環,加速了歐洲封建主義的崩潰和資本主義的誕生。

根據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在《社會組織》(1909)壹書中認為,報紙、書籍和雜誌作為新的大眾媒介,不僅消除了人們相互隔離的障礙,還影響了社區互動的方式,促進了社會組織和功能的重大變化,甚至永久性地改變了那些使用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結構。總之,印刷和傳播的革命給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

電信通信:第四次通信革命

千百年來,人類壹直夢想能夠擁有兩只“耳朵”和壹雙“千裏眼”,突破時空的限制,快速、真實地獲取遠方的信息;我也夢想我的聲音和影像能被記錄下來,流傳千裏,流動百年。這曾被認為是天方夜譚。然而,自從1844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了電報,1876年貝爾發明了電話,1877年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1882年法國人馬裏根據中國的燈影原理發明了照相機,隨之而來的電影、廣播、電視相繼出現,人類的夢想不再。

在人類第四次通信革命中,以廣播電視為主體的電信通信,不僅徹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信息在萬裏之內迅速傳播,而且擺脫了印刷傳播(通過人和交通工具將印刷品送達讀者手中)中必需物資(書籍、報刊)運輸的束縛,開辟了壹條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空中通道。特別是廣播電視壹旦插上衛星廣播的翅膀,這種傳播就不再是通常的大眾傳播,而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跨國傳播,甚至是全球傳播。因此,電信通信正被視為繼武器戰之後的符號戰,繼軍事戰之後的信息戰,而且必將隨著通信技術的進步而愈演愈烈,越來越成為強國爭霸的工具。

同時,電信傳播不是像印刷傳播那樣把人推給信息,而是把信息推給人。電信傳播是“人類超越識字障礙,跳入沒有識字需求的大眾傳播的壹種方式。”羅傑斯,1988)。電視是聲、光、電、聲、詞、形的結合體。壹出現就大放異彩,壹度讓報社、電臺汗顏,呼救無門,唯恐陷入災難。事實上,今天的報紙、廣播、電視在新聞傳播領域已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他們各有特色,相互影響,相互幫助,共同為人類的傳播事業做出貢獻。我相信這種* * *發展的趨勢還會繼續。

互動傳播:第五次傳播革命

交互通信是指以計算機為主體,多媒體為輔助,以對話方式處理包括捕捉、操作、編輯、存儲、交換、投影、打印等各種功能的信息交流活動。因為它指的是計算機上各種數據和文字、圖表、動畫、音樂、語言、圖像、電影、視頻信號的組合及其相互作用,所以我們把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壹臺計算機主機“Eniac”的誕生年份作為第五次通信革命的時代。然後,蘇聯在1957年發射了第壹顆人造衛星;美國19 69年實現計算機對接,1980年形成互聯網;1994期間,各發達國家紛紛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中國也宣布跟進。在過去的50年裏,電腦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剛開始是四年壹換,後來是壹年壹換,而1995是兩代換的,也就是486之後發展成586(奔騰)和686(高能奔騰)。個人電腦越來越小,成本越來越低,但是功能越來越多,操作越來越方便。如今,計算機和壹些多媒體系統已經進入千家萬戶和普通人。據估計,到2000年,計算機將被用於各行各業和世界各地的許多普通家庭。在這場通信革命中,計算機連同各種軟件和多媒體(如電話、錄像機、錄音機、收音機、電視機、傳真機、打印機、遊戲機等。),將成為人們綜合處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跨國傳播乃至全球傳播的主要媒介。人類已經進入信息社會,即將進入全面傳播的新時代。

互動傳播與傳統的印刷傳播和電子傳播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是在高度網絡化的電話基礎上形成的,因此除了其他傳播特征外,它還有自己的主動性、參與性、對話性和操作性等特征。以前,人們只是被動地看、聽、看自己“不討厭”的東西,傳播者主動向受眾推送信息,受眾被動地打開“開關”等待信息的到來;在互動交流中,人們必須主動尋找和追逐信息,向數據庫、電子圖書館和視頻中心索取信息。過去,受眾在傳播中的參與度和溝通度極低,而互動傳播要求人們有很高的個人參與度,即不僅要主動選擇、尋找和索取信息,還要主動向“信息高速公路”傳遞信息,或通過“電子郵件”交換信息,或通過互聯網召開會議、遠程磋商和合作研究,甚至從萬裏之外在網絡上復制同壹份文件。此外,互動傳播中的各種媒體將被有機地組合和集成為壹臺壹體化的多功能多媒體計算機,各大傳播機構(如郵局、報社、廣播電臺、電視臺、電影公司、圖書館等。)也將有序聚合成壹個松散的超級信息交流系統。互動交流和信息革命正在進入“臨界狀態”,壹個全新的社會正在到來。新社會擁抱全球,互動交流連接全人類。每壹種傳播技術的出現和發展都在縮短時間和空間,消除文化差異,擴展思想。

結論:主要觀點及其推論

通過對人類傳播史上五次傳播革命的描述和分析,本文的主要觀點和推論如下:

從五次通信革命的狀態來看,我們認為有四種狀態是通信學界應該關註的:(1)人類通信革命的步伐壹直處於加速發展的狀態。從動物交流進化到人類語言交流用了200萬年,從語言交流到文字交流用了95000年,從文字交流到印刷交流用了4000年左右,而從印刷交流到電信交流只用了1200年,電信交流到互動交流的時間更短,只有1002年,而互動交流只有50年。可以看出,通信革命的步伐,通信技術和手段的創新,都在以壹種逐漸加速、越來越快、間隔越來越短的態勢發展。(2)傳播符號、媒介和傳播技術壹直是以疊加的狀態發展的。即新的傳播革命爆發後,人類在舊的傳播革命中所使用的傳播手段不會被拋棄,而總是以新的面貌出現在新的傳播活動中。它們的生存和發展似乎並不遵循自然選擇的規律,而似乎更符合互動互助的原則。因為書面傳播並沒有消滅語言傳播,電信傳播也沒有排斥印刷傳播,互動傳播的發展似乎融合了各種傳播形式和手段。(3)疊加態導致整合態。比如電話是語言傳輸和電報傳輸的融合,廣播是電話和留聲機的融合,電視是廣播和電影的融合,計算機的發展會把所有的媒體融合在壹起。(4)信息和知識的增長和積累呈金字塔狀發展。據統計,圖書館的規模每14年翻壹番,每個世紀增加140倍。14世紀初,巴黎大學圖書館藏書1380冊,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圖書館。現在世界上有12個圖書館,藏書800多萬冊。目前全球每年出版50萬種圖書,平均每分鐘出版壹本新書。科學知識的增長越來越快。以前人類的知識每10-15年會翻壹番,現在是每3-5年翻壹番。曾經有人對美國化學文摘做了壹個統計分析,發現達到第100萬個文摘需要30年,第二個100萬個文摘需要18年,第三個100萬個文摘需要4年,第四個100萬個文摘需要2.5年。據統計,人類全部科技知識的80%以上是在本世紀產生的。[3]顯然,這種狀態和上述三種狀態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

從五次通信革命的結果來看,每壹次通信革命都把人類帶入了壹個新的境界和新的時代。(1)語言交流是人類的重要特征,是社會的凝固劑。它拯救了人類,使人類能夠交流信息,積累知識,從而從動物世界進入人類社會,從野蠻時代進入文明社會。(2)文字傳播使人類能夠將事件和自己的經歷、故事、思想固定或記錄下來,超越時空的限制進行傳播。梁衡(1996)認為,書面語言仍然是國家生活的壹部分。對內,是融合民族感情的膠水;對外,是抵禦外來文化侵略的屏障。(3)印刷傳播打破了少數人的傳播特權,導致了文化教育的大眾化,使人類從人際傳播時代進入大眾傳播時代。(4)電信通信引領人類從國內通信走向國際通信。(5)互動傳播是將以前獨立的單壹傳播轉變為綜合傳播,將單壹功能的媒介轉變為多功能的媒介,將人類從工業社會帶入信息社會。信息已經成為社會財富的象征和社會運行的“核能”。可見,每壹次通信革命不僅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通信能力,也給人類從物質到精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

從五次通信革命與社會進步的互動關系來看,我們認為通信革命對社會進步有巨大的推動作用。(1)每壹次通信革命的爆發,都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開辟新的空間。(2)人類傳播的革命與社會文明的進步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同步,基本上與步伐和頻率成正比。(3)最早發生通信革命的地方或國家,不僅社會進步和文明程度高,而且在競爭中優勢明顯,如語言傳播時代的克羅馬農民,文字傳播時代的古埃及人和希臘人,印刷傳播時代的中國人,電信傳播和互動傳播時代的西方發達國家。(4)傳播上的優勢必然導致文化上的優勢,所以面對發達國家的文化侵略,弱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這樣壹來,小國的文化首先會融進周邊發達國家的文化洪流中,進壹步的競爭會逐漸形成幾種區域文化(如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亞洲文化,以伊斯蘭教為核心的中東文化,以標榜自由民主為特征的西方文化等。).這壹切警示我們,必須積極參與傳播革命,高度重視傳播技術的開發、引進和應用,同時加強對人類傳播活動的研究。否則,國家付出的代價將是極其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