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DDT
中文名2: 1,1,1-三氯-2,2-雙(對氯苯基)乙烷。
英文名2: 1,1,1-三氯-2,2-雙(對氯苯基)乙烷。
化學文摘社編號:50-29-3
分子式:C14H9CI5
分子量:354.48
物理和化學特性
主要成分:乳劑、可濕性粉劑、粉劑、氣霧劑。
白色或淡黃色粉末。
熔點(℃): 107 ~ 109
沸點(℃): 260
相對密度(水= 1): 1.55 (25℃)
飽和蒸汽壓(kpa): 2.53× 10-8 (20℃)
閃點(℃): 72 ~ 77
溶解性:不溶於水,溶於丙酮、苯和二氯乙烷。
主要用途:用作農業殺蟲劑。
健康危害:急性中毒癥狀有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四肢感覺異常和共濟失調;嚴重者體溫升高、心動過速、呼吸困難、昏迷甚至死亡。對皮膚有刺激性。
環境危害:對環境有害。
爆炸危險:本品易燃,有毒,有刺激性。
危險特性:遇明火和高熱易燃。它的粉末能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達到壹定濃度時,遇到火星就會爆炸。高溫分解並釋放有毒氣體。
滴滴涕是第壹種廣泛使用的有機合成殺蟲劑。早在1874,西德勒就已經發現了氯苯那敏與三氯乙醛反應生成的壹種物質具有殺蟲作用。從1936到1938,瑞士的繆勒在實驗中重復了西德勒反應,得到了這種具有殺蟲作用的物質,並為其申請了專利。這種物質在1943正式投產,並在20世紀40年代被人們廣泛使用。
DDT對害蟲有很強的觸殺毒性和胃毒作用,對各種害蟲都有很好的效果,用途廣泛。因此,30年來它壹直是壹種重要的殺蟲劑。但在長期的使用中,也暴露出了自身的不足。最嚴重的是不容易被生物降解,會殘留,造成環境汙染。所以從1971年開始,很多國家都實行了禁止的政策。
壹種主要的有機氯殺蟲劑,也稱為223。它是由德國人Tseidler於1874年合成的,其殺蟲效果由瑞士人馬勒於1938年首次證明。1943開始量產,最早在瑞士普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被用來防止煤蟲,使數百萬人免於痢疾和傷寒等傳染病造成的死亡。馬勒還獲得了1948諾貝爾醫學獎。由於DDT對害蟲有很強的觸殺和胃毒作用,可用於防治棉鈴蟲、棉鈴蟲等多種農業害蟲和蚊、蠅、蚤、虱、臭蟲等衛生害蟲,效果良好。它是第壹種大量使用的有機合成殺蟲劑。從1940年代到1970年代初的30多年裏,滴滴涕壹直是壹種重要和廣泛使用的殺蟲劑。後來發現它的半衰期長達2.5-5年,而且非常肥,容易在動物脂肪中積累,造成環境和食品汙染,對人體健康有潛在威脅。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許多國家在農業上禁止使用滴滴涕,中國也於1983停止生產農用滴滴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