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既然曹魏被奉為正統,為什麽陳壽把史書叫做《三國誌》?

既然曹魏被奉為正統,為什麽陳壽把史書叫做《三國誌》?

三國誌是舒威、舒舒、兀術的合稱,其中舒威30卷,舒舒15卷,兀術20卷,記載了公元220年至280年的歷史。

《三國誌》在寫法上沿襲了紀傳體,把皇帝的傳記稱為“紀”,把其他的稱為“傳”。整個三國時期,皇帝有十幾個,但《三國誌》中只有曹操、曹丕、曹操、曹芳、曹茂、曹桓六個列傳被稱為“紀”,因為《三國誌》尊曹魏為正統,不承認劉備、孫權建立的政權,而劉備、孫權及其後繼者的列傳只被稱為“紀”

這個很好理解。陳壽雖然出生在蜀漢,但他後來在金朝做官,金朝是在曹魏退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政權。因此,金朝官員只承認曹魏,而把蜀漢和孫吳視為非法。有人批評陳壽沒有應有的歷史原則,歷史為政治服務,不能堅持原則。在這方面,他比不上後世推崇蜀漢為正統的《漢書·春秋》。

其實這個沒有太大意義。既然有“正統”的問題,而且只能有壹個,晉朝官員陳壽就只能選擇曹魏。《四庫全書總目》的總結很中肯:“從道理上講,長壽謬誤沒有借口;就勢而言,皇帝咬著牙容易,反其道而行之難。”陳壽是西晉的官員,《漢書春秋》的作者是東晉的官員。東晉的情況是偏南的,比如蜀漢,正統被改變了。沒有外界壓力要求把蜀漢奉為正統,所以爭論《三國誌》和《漢書春秋》孰高是沒有意義的。

雖然尊曹魏為正統,但陳壽並沒有完全受此束縛,而是最大程度地尊重歷史事實。比如從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的60年間,實際上有三個政權並存。陳壽承認了這種情況,三國誌的建立就是最好的證明。《三國誌》的書名不是後人加上去的。《晉書》說,陳壽“領郡為正,除撰為阿郎。清代學者朱彜尊評價“守都齊威於吳蜀,明魏非正統”,也就是說,陳壽名義上尊曹魏為正統,實際上是尊三家。

曹魏政權是在漢魏禪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代表漢獻帝劉勰自立。這是壹件大事,有大量相關的勸誡、辭職信、文告。這類文獻通常被收錄並保存在正史中,但陳壽似乎對此視而不見。人們只從裴松之的《三國誌註》中看到那些浩如煙海的內容。另壹方面,劉備稱王漢忠,後來吳丹山稱帝。但《三國誌》中包含了大量的相關詞語,從中似乎可以看出陳壽對正統的真實態度。

還有其他的例子,比如三國歷史上劉備、孫權等人的封號。三國帝王之外的普通人傳記,要麽以名配,如《諸葛亮傳》、《魯迅傳》、《周》、《魯肅》、《夢露傳》,要麽以姓配,如《郭城傳》、《董姜傳》、《劉傳》、《王傳》、《魏華傳》,但《三國劉備傳》不叫《劉備傳》,叫《孫權傳》。在陳壽看來,劉備、孫權等人是事實上的皇帝。如果他們的傳記像普通人壹樣被對待,他們的地位無疑會被貶低。但如果把他們作為例外稱為“姬”,就很難得到官方的認可。為此,陳壽發明了壹種說法,稱他們為“主”。

陳壽稱劉備為“第壹先生”,稱劉禪為“第二先生”。許多人認為這與陳壽及其父親早年在蜀漢的經歷有關。事實上,陳壽這樣做並不是出於私人利益,而是陳壽歷史觀的另壹種獨特表達,因為“大師”的稱號不僅適用於蜀漢,也適用於孫武。在三國歷史上,劉備的傳記是第壹高手和劉禪的傳記。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列傳稱為“世家”,後來帝王列傳稱為“列傳”。在陳壽之前,享受特殊待遇的只有兩個人,壹個是項羽,史書載《項羽本紀》;壹個是孔子,史記裏有孔府。人們稱贊司馬遷,認為他表達了對項羽和孔子的尊重。同樣值得肯定的是,陳壽在《三國誌》中使用了“主公”的稱號。

什麽是“主”?有人認為是“先生”的意思,所謂“老爺”就是“尊敬的先生”,所謂“賢明的老爺”就是“賢明的先生”,但這種理解有些寬泛。“主”的含義不僅僅是“家中男主”,還有《康熙字典》中的壹條:“亦為大夫之臣,其大夫名曰主。”這種用法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比較普遍。《左二十八年》中,程顥對說,“大師之舉,亦近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