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習語“兵荒馬亂”背後有壹個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弟子周遊世界,許多國家因為他的影響而給他官銜。當時吳王夫差正在和其他國家打仗,於是率軍攻打陳,孔子和他的弟子都在陳,等著陳給他封官。陳國的國主離開了陳,跑了,但是孔子還在陳,按照原來的計劃舉行祭祀儀式,因為當時吳國正在攻打陳,而孔子還在我行我素,導致人心惶惶,形容外面已經開戰了,儀式還在這裏舉行。
後人用“兵荒馬亂”這個詞來形容社會的不穩定,連年戰爭爆發,主要是形容戰爭時期社會混亂的現象。所以,當有人用“兵荒馬亂”來形容壹個時期或朝代時,是指那個時期或朝代戰亂頻仍,社會動蕩,人人自危,而不是指街上有兵馬。所以,我奉勸題主,如果妳不懂這些東西,可以去了解壹下。不要張著嘴來。說到兵馬,不壹定非要放到大街上。這只是壹個習語和壹個形容詞。
此外,這個習語的誕生也有些偶然。這句話出自《梧桐葉》第四折:“那戰爭和混亂壹定會被趕走和流放”,大致意思是,如果妳在戰爭和混亂時期或時代遠行和流浪,妳就註定要被趕走或流放。所以這句話和大街無關,只是描述了兵馬俑戰鬥的場景,而不是用來描述軍事力量,只是描述當時的社會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