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海岸線蜿蜒綿長,東、西、南三面被碧波環繞,擁有眾多沙洲港灣,自古以來就是南海的良港。
在不久前結束的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南港研討會上,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福建、香港等地的近百名著名專家學者實地考察廣東徐聞,就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問題展開研討,取得了重大突破性成果。專家們通過考古、遺址文物調查和多學科論證,壹致認為徐聞是西漢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壹。考古發掘的大量漢代遺址,包括漢墓、漢磚、瓦當、萬歲瓦和漢代私印,證明這個地方在當時是比較繁榮的。徐聞民俗文化藝術節是中國慶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60周年系列活動之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慶祝活動為什麽在徐聞舉行?徐聞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徐聞本土文化和原生態文化豐富,文化資源和原生態文化保護良好。在徐聞出發港所在地南山港壹帶,發現了200多座漢墓和漢代生活遺址。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漢代磚瓦,還有保存最早的中國航標燈架、航海八卦定位器、後關神祗和龍泉古井。
徐聞民俗文化包括紅土文化、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珠江文化、閩浙文化、西江文化等文化。當地的民俗文化藝術節向世界展示了其獨特的文化魅力。任何壹種文化現象的出現,如果我們把它放在人類學的視野中,不難發現文化現象實際上是壹個民族的生活經驗和心理體驗的體現。漢代時期,生活在徐聞縣的古越人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瘴氣、野獸、電閃雷鳴、狂風巨浪、漢武帝“平南嶽”留下的揮之不去的恐懼、中原移民的遷徙以及海外民族的信息。這種不穩定的生活環境決定了古越人文化的多重因素。
⑴開放性。開放性表現在古代越南人民不僅吸收了海外各民族的文化,而且與中原地區的許多文化形成了交流。
②抵抗力。文化阻力主要表現為生活方式的文化沖突。在古越人公開接受海外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同時,在他們的生活方式層面上,本土文化與這些文化發生了沖突,這就是文化抵抗。
③兼容性。不相容的文化經過壹番相互抵抗後,逐漸進入壹個相對穩定的時空,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催生,從而形成文化內部的結構性張力,這就是文化之間的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