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佛寺在白天經過時,妳會覺得它很普通,只是壹座普通的建築。但在夜晚,當燈光打開時,妳會被它的壯麗所折服。華燈初上,當夜幕降臨時,璀璨的燈光映襯著這座百年柚子廟的外觀,給人們帶來了非常驚艷的視覺效果。在看到高大的嶺南風格建築和暖色燈光後,許多人認為它類似於重慶的洪崖洞,就像現實版的“《千與千尋》”所在地。
這座佛寺始建於南漢時期(公元917-971年),名為新藏寺,南漢時在琉璃上建了二十八夜。到了宋朝時期,劉理修建的新西藏寺廟已經不復存在。元代在新藏寺原址上建有福田寺,明代擴建為龍藏寺。然而,這座寺廟真的很麻煩。清軍進入廣州時,進行了大屠殺。當時,用作官署的龍藏寺被清軍燒毀。那麽,現在的大佛寺是怎麽來的呢?這就要提到壹個人:尚可喜。
據說尚可喜的歷史地位可以和吳三桂平起平坐。他攻占廣州後大肆屠殺,後來甚至讓那些沒有被屠殺的廣州人向他磕頭。這個人對廣州犯下了滔天罪行。雖然他在拿下這座城市後被康熙皇帝封為“平南太子”,但他知道自己有罪,並沒有辜負廣州被謀殺的靈魂。也許是為了安心,他用自己的錢在龍藏寺的原址上重建了壹座寺廟。這座寺廟現在是大佛寺。
平南王尚可喜於康熙二年春重建大佛寺,仿照史靜官廟制度,重建具有嶺南地方風格的寺廟,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欣賞價值。雍正十壹年(1733),廣州知府劉舒選定大佛寺為宣諭之地,並在大佛寺前建亭。同時,主殿兩側還建有韋陀殿、嘉蘭殿、“佛國”和“禪林”。此時寺院範圍擴大,佛教興盛,名聲遠播,成為廣府五大叢林之壹。
文革結束後,廣州市委、市政府批準重新開放大佛寺。1981年,廣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光明法師出任住持,開始重建。經過艱苦的工作,大雄寶殿被恢復原樣,並重鑄了三尊青銅佛像,每尊高6米,重10噸。國內外的遊客和朝聖者越來越多的來參觀佛像儀式。
您可以在大佛寺參觀,祈禱和崇拜,路過的朋友可以免費崇拜,為自己和家人祈禱。據說還有壹種自助素食,種類繁多,精心制作,打破了人們對素食的刻板印象。
大佛寺的名字來源於大雄寶殿供奉的三尊“三世佛”。中間是如來,代表當下;右手邊是藥師佛,代表過去;左邊是彌勒佛,代表未來。這些佛像由黃銅制成,建於康熙初年,每尊高六米,重十噸。因為太大了,每尊雕像都被分成五段,然後焊接而成。每壹節連接準確,接縫細小,顯示了當時高超的技術。此外,大佛背面還有壹尊高4米、重5噸的觀音像。四尊銅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毀,然後被轉移到劉榮廟供奉。現在的佛像是後來照原樣重鑄的。
以大佛命名的大佛寺在廣州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記。相傳清朝末年,廣州有壹家茶館,名叫天然居。有人發表了壹篇回文,第壹部分是:
客人來自大自然,但客人來自天堂。
廣州壹位幽默的學者何丹如讀了之後,下了壹個底線:
人們經過大佛寺,寺裏的佛像比其他佛像都大。
時過境遷,自然居所不復存在。然而,“人過大佛寺,寺中佛大”這句名言卻在廣州代代流傳。
除了積極從事宗教活動外,大佛寺還建立了廣東省第壹個免費向公眾開放的佛教圖書館,並於2003年成為廣東省中山圖書館的分館。目前,圖書館藏書20多萬冊,藏書654.38+萬種。其館藏資源以佛經、法律、理論及其註釋、註釋、教義等書籍為特色,包括《乾隆大藏經》《高麗大藏經》等15種、23套大藏經。非佛教書籍主要是文學、歷史、藝術和哲學。自成立以來,圖書館已接待500多萬人次的借閱者,成為大佛寺的壹張重要文化名片。
佛光寺以文化建設為依托,先後開設了佛教朗誦館、兒童經典誦讀班、嶺南古琴班、佛光寺海螺扇樂團、彌留之際小組、中外佛教交流研討會、英語佛教講座班、八官亭佛教戒修小組、高校校外實踐基地、讀者俱樂部、青年禪修班等。雖然這些成就並不那麽轟動,但它們為目前備受關註的寺廟影響力帶來了壹股清風。
■走在宋元明清現代層層疊疊的北京路人行道上,仰望恢弘豪華的佛寺,試圖追溯廣州的滄桑。它建於南漢時期,在宋代遭到破壞,在元代重建,在明代擴建,在清軍進城時被毀...然後在大屠殺後建成...現在它重新煥發了活力——大佛寺現在與佛教和習俗融為壹體,達到了壹個新的境界。
無論妳是匆匆的過客,還是真誠的朝聖者,寺廟燦爛的燈光總能讓妳久久駐足。點壹盞祈福油燈,聽壹會兒誦經聲,站在寺廟裏,逃離繁華的瞬間卻恍如隔世。直到周圍鬧市的喧囂將妳拉回這個世界,現在我發現這是隱藏在城市中的自我修養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