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小學教師閱讀隨筆

小學教師閱讀隨筆

小學教師閱讀隨筆(5篇精選隨筆)

在我們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壹定不陌生。壹篇好的雜文壹般都具有文采的特征。那麽妳理解這篇文章了嗎?以下是小學教師作文範文(選文5篇),是我精心整理的。歡迎閱讀,希望妳會喜歡。

小學教師閱讀隨筆1《致青年教師》,雖然名為《致青年教師》,但其實任何年齡段的教師都值得壹讀。對於我們這些青年教師來說,更像是朋友間的壹次家庭般的聊天。有來自青年教師內心的自信,有作為有經驗者的傾聽和啟發,充滿智慧和人情味。在這本書裏,吳菲先生多次談到教育常識,讓我不得不多次停下來思考:什麽是教育常識?帶著疑惑,我查了字典,其中常識的意思是“常識”。那麽教育常識自然就是教育常識了。說實話,這個解釋還是有點混亂。看完全書,我更願意把這個教育常識理解為教育常規,人性,生活常態。對於青年教師來說,尊重常識就是遵循教育規律,崇尚人性,享受生活常態。

第壹,尊重教育常識必須遵循教育規律。

教育是壹門藝術,也是壹門科學,所以教育必須是壹種生存法則。即使如吳先生所描述的那樣,教育規律常常被忽視和弱化,但它實際上是存在的。在眾多教育規律中,李老師特別強調“慢”的藝術。作為青年教師,我們所擁有的激情和沖勁,常常讓我們走在不得不等的路上,心灰意冷。如果我們能更早的意識到每朵花的等待時間,那麽我們不僅能欣賞到花開的瞬間,還能有更多等待花開的期待和樂趣。我們在吳菲老師身上看到了這壹點。

第二,尊重教育常識,就是崇尚人性。

所謂人性,我想到了四心論作為性善論的基礎。孟子認為人有四心,即惻隱之心、廉恥之心、逆來順受之心、是非之心,這是人與生俱來的品質。“生命之初性本善,性相近,遠不相學”,所以人要保持這四種心性顯然不容易,但教師獨特的身份和責任決定了這是我們必須具備和敬佩的,哪怕學校不是凈土。

首先,老師要有同情心。

也許是那個學生冒雨回家的那壹刻,也許是那個學生為家裏窮而暗暗難過的時候,也許是他滿腹委屈無處訴說的時候。對於青年教師,我們不缺愛,只是有時候表達得太直白,太快,太自我。為人父母的經歷讓我想到,壹個年輕的老師,有可能生了孩子,才逐漸懂得如何更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愛。也許那時他就會明白,那個經常在課堂上搗亂,不交作業的孩子,小時候該有多可愛。也許他和妳的寶寶壹樣可愛。

其次,教師要恥於惡。

每次聽到中國人在國外的不文明事跡,我都在想這樣的人在學校會有什麽表現。人的習慣的形成就像壹個刺激的形成,需要多次強化,才能最終確定。也許這就是他們的生活,但與周圍的人相比,他們的行為並不“出眾”,但與文明和家教差異明顯的人相比,這種距離是顯而易見的。也是在這個時候,我總會想起那個在學校什麽都不管的女生。每次聽到同學老師對她行為的描述,想到學校流傳的各種醜聞,我總在想,她真的什麽都不在乎嗎?甚至很多時候,我都有壹種想和她談談她的未來和她的人生的沖動,但最終還是放棄了,也許是自己的慣性,也可能是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麽和她談。

對於我們這些羞惡的老師來說,要敢於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表達自己的不滿,為自己的不良行為道歉。在吳菲老師的書裏,提到了年輕老師穿著高跟鞋走進教室,這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教師培訓之際,不合適的電話壹次次響起,有人大方接電話。我經常懷疑他們的勇氣。畢竟能無視別人不滿目光的人不多,更何況是年輕人。

第三,教師要有逆來順受之心。

教師應該心胸開闊,平和,真誠,平易近人。正如吳菲老師在文章中所說,要慷慨。這不僅僅是從老師對學生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們快樂地工作。每次進學校,我都會主動和門衛打招呼。去食堂的路上,我會和遇到的所有老師同學打招呼。在食堂,我永遠不會忘記壹邊吃早餐壹邊說“謝謝”。到了辦公室,我總是和保潔阿姨聊他兒子最近的學習。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相互的,可以讓日常的工作更人性化:周末有快遞的時候,門衛會拿著他的電話卡給我打電話,食堂的阿姨會悄悄告訴我今天吃什麽早餐比較好,打掃衛生的阿姨也不會忘記問我的孩子吃得怎麽樣。

此外,學生應該得到同等的尊重。經常看到壹些老師空手走回辦公室,讓學生幫他拿東西。我也經常看到壹些學生為了給老師拿東西,在行政樓不熟悉的辦公室之間來回跑,下課鈴壹響就趕回教學樓。我遇到這樣的學生,經常會附上壹句話“慢點走,遲到沒關系,小心摔跤。”我想這些老師可能也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可能是身體狀況的原因,也可能是路途遙遠的原因,但無論如何,作為老師,尤其是作為年輕老師,別忘了說聲謝謝。想到第壹次坐在辦公室裏對來交作業的課代表說“謝謝”的時候,她不知所措。我認為我們真的應該對學生們說更多的“謝謝”。

最後,教師要有壹顆是非之心。

學校是壹個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地方。最基本的是讓學生知道真善美,知道是非的標準。與其教給學生很多幾年後對他影響不大的知識,不如讓他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每次看到學生的冷漠,自私,狹隘,總覺得眼淚都要出來了,不為別的,只為害怕他們以後可能會遇到冷漠,自私,狹隘。

第三,尊重教育常識,需要音樂生活的常態。

從我接觸社會的情況來看,教師在社會中的地位應該是居中的。與普通人相比,我們是知識分子,但與公務員相比,我們雖然享受公務員的待遇,但與他們的生活狀態還是有差異的,所以我覺得我們教師的生活還是比較正常的生活:我們沒有耀眼的財富但也不用為生計發愁,所以生活的很安心;我們不會有太大的權力,但也不用擔心仕途的得失,不會有不可避免的飯局,每天都吃得舒適健康;我們不用忙著算計別人,也不用提防別人的算計,所以還沒老就累了。相反,帶著童心的交流,會讓我們永遠保持年輕。我覺得生活的本質不是追求財富、地位和權力,而是有時間和心情去品味平凡的點點滴滴。作為壹名青年教師,我們應該安於生活的常態,不被太多的名利所影響,不被紛繁復雜的世界所束縛。也許我們真的可以這樣享受生活。

我的家鄉有壹句話,是這樣說的:“不聽老人的話,妳會吃虧的。”我覺得對於青年教師來說,不讀這本書,妳會後悔的。

作為老師,我經常給學生講“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要求學生每天都要讀書。想想妳自己。平時看了幾本書?可能連學生都不如。感覺腦子裏的東西越來越少了。這學期,隨著師生間的讀書活動,我也讀了很多書,真的收獲很大。閱讀是提高壹個人文化內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這學期讀了Amicus的《愛的教育》,讓我明白了愛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從於永正的《教海》中,我領悟到了微笑教學的真諦。蘇霍姆林斯基給老師的建議讓我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

除了看壹些教育類的書,我還看了壹些關於人生哲學的書,比如《誰動了我的奶酪》。書中有四個“人物”——兩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他們生活在迷宮中,奶酪是他們正在尋找的東西。有壹天,他們也找到了壹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並圍繞著它建立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以後的壹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突如其來的變化暴露了他們的心態:嗅著變化,趕著變化,立刻穿上壹直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再次出門尋找,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哼哼和唧唧這兩個小矮人,面對改變猶豫不決,充滿煩惱,總是執著於已經消失的美好幻想而抱怨,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沖破了思想的枷鎖,穿上了久違的跑鞋,重新走進了黑暗的迷宮,終於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還在天庭的追問中郁郁寡歡...

由此想到自己,害怕生活和工作的改變,經常給自己找借口和理由退縮,懶惰,安逸。不善於學習或學而不思,不敢上進或思而不練,心胸不開闊,目光不長遠。我不聞,不沖,不唧唧,卻常常哼哼。

“奶酪”自然是壹個比喻,代表著我們生活中最想要的任何東西。可能是工作、金錢、愛情、幸福、健康或者內心的平靜等等。我喜歡這本書,因為這是壹個可愛的故事,它讓混亂的生活變得輕松愉快。當壹個被變化迷惑的人坐在骯臟的鏡子前,希望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時,是誰動了我的奶酪?就像壹個聰明人,淡定地用白毛巾擦去鏡子上的汙漬,讓糊塗的人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

世事變遷,“誰動了我的奶酪?”告訴我們最簡單的應對方法,就是把跑鞋掛在脖子上,隨時準備穿上,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裏奔跑。

教書很重很瑣碎,生活也經常考驗我們。如果我們沒有壹個好的心態,沒有隨時奔跑和追求的準備,沒有平常心,那麽生活就會不堪重負。壹個人面對太陽的時候,眼睛是明亮的;如果妳背對著太陽,妳總會看到自己的影子。同樣的事情,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效果。面對同壹個敞開的窗戶,有的人會欣喜地呼吸到新鮮空氣,有的人則會愁眉不展,厭惡蚊蠅的到來。無論成敗,都要有壹個好的心態。雖然成功是可喜的,但失敗也是壹筆不小的財富。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比如有的學生不聽話,教學效果不理想,這很正常。在教學中,很難有壹個常勝將軍,關鍵是如何看待。每壹次考試都代表著過去,而不是未來。我們應該及時找出失敗的原因並進行彌補。任何試圖為其辯護的話都是適得其反的。想象...

壹個整天抱怨的老師如何培養堅強樂觀的學生?

壹個整天唉聲嘆氣的老師,怎麽能指望自己的學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奮進呢?

壹個教得好教得差的老師如何贏得學生的尊重?

老師的情緒,老師的臉色,都能直接影響學生。有人說,壹個人的心情是早上壹起床就定下來的,壹堂課的成敗可以從老師走進教室的神態中分辨出來。學生最敏感,最容易受影響。

教師的閱讀靠的是長期的積累,堅持讀,讀得好,長期積累,才能儲備真知,受到文化熏陶,不斷完善自己,提高教育教學藝術,教學得心應手,遊刃有余;為了展現個人魅力和壹個老師的風範。壹個老師離不開壹定數量的書報雜誌。讀書應該是教師的壹種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用自己的書的精神去陶冶學生,讓學生熱愛讀書,與書為伴,成為未來學習型社會的“讀書人”,教師才會成為真正的“學者型教師”。

小學老師註定壹輩子做“小事”。尤其是我們小學老師,每天和小學生打交道,照顧孩子不關心的事情。以及“上學無小事,事事有教養”。教師是偉大的,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的孩子在每天做這些不起眼的事情的過程中,形成了思想,形成了行為習慣,成就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成就了祖國的未來。

讓我們更加關註教育中的“小事”和教育中的細節。上學期期末,我買了壹本書《細節決定成敗》(汪中求著),作為我這學期自學的內容。在日常工作中註重教育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實、做好。從這本書裏,我學到了很多用於教學的知識。

看了《細節決定成敗》裏的《拒絕浮躁》壹文,印象最深的壹句話是“不要貪大求全,做人不要計較小事”。做好每壹件小事,就相當於做了壹件大事,更別說連壹件小事都做不好就去做大事了。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我們應該格外小心地對待每壹件事,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這樣我們才能做好它。做人也壹樣,不能計較得失。我們應該團結同事,多為集體著想,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西方還有壹句名言:“羅馬不是壹天建成的”,那麽我們可以說:“萬裏長城不是壹天建成的”嗎?無論是世界500強的沃爾瑪,還是我們的教育行業,都是在腳踏實地、艱苦奮鬥中成長起來的;浮躁被踏實取代,沖動被理智說服。這是成長的硬道理。

最近觸動我最深的壹句話是:做好每壹件簡單的事都不容易;做好每壹件平凡的事,都是不平凡的。比如,要把壹個班級管理得有條不紊,就不容易。它需要老師的耐心、細心和毅力。除了自己做,學生在做第二件事之前,壹定要想盡辦法讓每壹個學生最終達到要求,進壹步養成習慣。最後,班裏的事情都做得很好,班級管理也很到位。最忌諱的是還有少數同學達不到要求,妳就開始匆忙做第二件事,把第壹件事忘了。如果妳長期這樣下去,妳可能什麽都做不好。

說實話,讀起來感覺真好!開闊眼界,凈化靈魂,有益無害!最近幾天,我靜下心來,經常打開《細節決定成敗》這本書讀壹讀。起初覺得書中的例子與我們所從事的相差甚遠,但仔細品味後,真的覺得書中的每壹個例子都在暗指做好壹件事的真諦:“做細節的小事”是做好每壹件事的關鍵。做到這壹步真的很難。妳需要認真對待每壹件事,認真對待每壹個細節,努力做好每壹件事。每當翻開這本書,我都會不可避免地想起壹句話: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決定成敗。仔細看了,發現還有壹種想法:節約也可以決定成敗。現在國家在倡導節約型社會,學校也是。培養人們的節約意識,必須從細節做起,從小事做起。

小學教師隨筆4最近看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這是20世紀蘇聯教育的經典譯著之壹,作者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書中每壹篇文章都談到壹個問題,有生動的實踐例證,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其中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範例。讓我明白了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和很多精神感受。這裏說壹下我的經歷。

“學習的欲望是壹種微妙而頑皮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壹朵嬌嫩的花,成千上萬根細小的根在潮濕的土壤中不知疲倦地工作,為它提供養料。我們看不見這些根,但我們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枯萎。”書中提到的問題是興趣的培養,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引導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變得枯燥乏味,影響數學教學的效果。

“追求知識的欲望是由孩子們無止境的、不知疲倦的工作滋養的,這種工作並不容易,而是愉快的、有吸引力的,是由義務勞動創造的。但是,只有當力量的貢獻離不開孩子的自尊感時,他的工作才能變得快樂、有吸引力、自願。必須讓孩子們感到他們是勞動者,並為他們的努力成果感到自豪。培養自豪感也意味著在孩子的頭腦中樹立成為思想家的願望。”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教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如果把握住學生的壹些心理特點,對教學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興趣的培養是壹個重要的方面。興趣可以刺激大腦組織加工,有助於發現事物的新線索,進行探索和創造。興趣是學習最好的養分和催化劑。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對學習材料的反應最清晰。思維活動是最積極有效的,學習可以事半功倍。在數學課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多種方法。除了和諧的師生關系,更重要的是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作為數學老師,學生要努力熱愛數學,才能對學習感興趣。只要他們感興趣,他們就能學好數學。因為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是獲取知識的開始,是求知的基礎,所以我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認為人對知識的理解和積累是無法通過觀察和實踐來實現的。沒有觀察,就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推理、概括和創造力。因此,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發展他們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數學的興趣,又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數學教學要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獲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學生對知識的興趣與智力密切相關,要有意識地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熱愛學習,熱愛情感,對所教的學科產生興趣。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順利掌握知識,體驗成功後的樂趣,增加學習興趣。使設計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學習方法,用知識持之以恒地指導和訓練學習方法,使學生掌握求知的鑰匙,增加學習興趣。

讀完《新教育之夢》,朱永信以澎湃的激情將教育的本質詮釋得淋漓盡致,對教育的未來和理想有著美好的憧憬。朱永信是帶著壹種真誠的教育理想向我們描述他的“新教育之夢”的。在這本書的介紹中,用到了英國盲人教育大臣大衛的故事——他不斷追求自己的理想,最終實現了童年的夢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誰堅持夢想,誰就能實現夢想;誰能堅持不懈地追求理想,誰就能不斷地實現理想。

在這本書裏,我全身禪定,心潮澎湃。它帶給我更多的渴望、信心和思考...我的心突然敞開了。《新教育之夢》壹書文筆清新優美,寓意深刻透徹。字裏行間處處有* * *氣,充滿詩意,湧動理想。朱永新老師從理想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講到理想的學校、老師、校長、學生、家長,讓人有壹種與智者、長者交流的感覺。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七章“理想的老師”中列出的理想老師應該是...八點鐘。讓我豁然開朗:原來,有夢想,生活才精彩!

讀了朱老師的清新文章,激起了我對未來的向往:和同學聊天,聊他們的未來和夢想,看著壹張張可愛的面孔;期待美好的教育夢想,美好的教育藍圖...學校不再是學生的監獄,而是他們快樂的天堂。“他們在這裏永遠快樂,永遠驚喜,積極探索,健康成長”。教師不再是重復性的機械教學,而是充滿* * *和理想,追求卓越和創造,為學生打開心靈的窗戶,打開詩意田園的大門。但是如何成為壹名富有詩意和創新精神的老師呢?如何成為壹名自信、自強、挑戰自我、有魅力的老師?如何成為壹名有愛心、受人尊敬的老師?新教育的夢想帶給我很多思考。

讀《壹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是壹個不斷探索創新的人,應該是壹個在教育上兢兢業業的人。壹個人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有壹顆心。當我說“用心可以成功,沒用心就不能成功”的時候,我感到深深的慚愧。".整天泡在學生中,和孩子壹起貪婪地享受成功的快樂,經歷成長路上的挫折和失落,但很多時候我會興奮,會激動,就像書上說的“這些火花很快就會消失。“但是成功不僅要靠智慧,還要靠努力。壹個人沒有沖動,不懈追求卓越,怎麽可能成功?

優秀的老師,應該永遠伴隨著夢想。當人生沒有了夢想,人生的意義也就結束了,教育也就沒有了意義。“我應該朝著理想的老師努力;讓我的學生朝著理想的學生努力。讓我們拿起夢想,壹路追尋!

作為壹名壹線數學老師,在16年的教學生涯中,我逐漸體會到了當老師的崇高和肩上的擔子。目前,我國正在進行新壹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最全面的壹次課程改革。它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從中我們認識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師和學生的影響,也有壹些困惑。暑假有幸讀了範美南先生的代表作《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蘊涵》。該書以眾多事例和經歷,生動清晰地闡述了教育學和心理學枯燥的基本觀點,讀來讓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反復閱讀和品味。

人們都說:讀書足以感同身受,足以成長。使人敞開心胸,獲得除輕蔑之外的新知,培養精神。因為書中有廣闊的世界,所以有不朽的精神。雖然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但書總是新的。誠然,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與大師的對話,是與智者的交流。是壹次難得的心靈之旅,也會讓人收獲很多。範美南先生說,機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素質和條件,才能機智應對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在我看來,以下幾個方面缺壹不可:

首先要有壹顆愛學生的心,培養師愛,以情促教。愛是教育人的第壹途徑。臺灣教育家高振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意味著:壹棵樹搖動另壹棵樹,壹朵雲推動另壹朵雲,壹個靈魂喚醒另壹個靈魂。如果教育沒能觸及人的靈魂,那就不是為了喚起人靈魂深處的變化而進行的教育。愛幾乎是實現真正教育的唯壹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知識在什麽樣的條件下才能觸及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成為值得珍惜的智力和道德財富?只有擁有這樣的財富——用比喻的話來說,知識的生命體中,必須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動。“我記得有人說過:妳想給妳的孩子培養壹個什麽樣的老師?自己也做這樣的老師!是的,老師,請把美麗的微笑帶到學校,把對人和對世界的美好期待帶給同事和孩子,像孩子壹樣用好奇的眼光去數知識;將遊戲這種人類最古老的快樂方式引入課堂;用贊美和幽默取代使用多年的座右銘;用被封在角落裏的各種表情豐富自己的臉,用腳趾頭聽著樓道裏輕盈快樂的腳步聲。那些特殊的孩子,通過犯各種錯誤,學會了正確;我們永遠不要絕望,因為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可能有希望。”“照亮學校的,永遠不會是升學率或其他名利之物,而是神聖壯麗的教學精神,對孩子不帶壹絲塵埃的博大愛心,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切憐憫。帶著愛和同情,我們永遠不會放棄。讓我們用專著告訴大家,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感受到用愛打開學生心靈之窗,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們的導師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和優秀學生壹樣,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還沒有開放的花朵,我們應該對它們投入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溫暖和特別的愛,讓百花齊放,迎來滿園春色!

其次,要平等對待每壹個學生,尊重人格,仁慈對待每壹個學生。數學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第壹條說:“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當突出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人人都能學到有價值的數學;每個人都能得到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數學課程標準中“壹切以學生為本”的表述是貫穿新課程標準的壹條紅線。教師要關心每壹個學生,開發每壹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壹個學生的成功提供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被他人尊重和欣賞,保護學生的自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並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讓孩子覺得妳是壹棵大樹,給他們披上綠蔭;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場所。當然,作為壹名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我們不應該放任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相濟是愛,對善良要嚴。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闊眼界,拓寬思路。機智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本質上是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巧妙轉換話題,擺脫眼前的困境。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求異的敏捷思維和發散的思維,這樣才能滿足雙方的需求,化險為夷。

第四,要有豐富的知識。有句話說:給學生壹杯水,老師要有壹桶水。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壹桶水遠遠不夠。要挖個泉,有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挖壹口泉,意味著教師要終身學習。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知識的更新程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不要局限於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於拓展相關知識,用知識武裝頭腦,融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去,保護學生問為什麽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加充實和豐富。如果教師能精通專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於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就能很容易地找到事故與教學任務的聯系。

讀書的生活是美好的,高尚的,快樂的。教師要把閱讀當成生活的壹部分,學以致用,始終以全新的教學理念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看了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我需要在以後的工作中繼續學習來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