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會有拼音?
當時中國沒有拼音字母,所以我們使用了直接發音或與拼音漢字反向相切的方法。直接發音的意思是用同音字表示漢字的發音。反切是指用兩個漢字註釋另壹個漢字,上面的字與被註釋字的聲母相同,下面的字與被註釋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唐代壽文在分析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基礎上,制定了36個字母來描述漢字的讀音,表明當時中國的語音分析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不幸的是,他用漢字來代表這些聲母和韻母,所以這樣的字母沒有發展成拼音文字。500年前,中國壹些穆斯林少數民族使用“小經”文字,這是壹種阿拉伯文字。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寫中文比唐代使用漢字表示聲母和韻母更進了壹步。* * *有36個字符,其中四個是唯壹的。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用於拼寫漢語的音標。它不再帶有漢字的痕跡,完全使用拼音字母。“小井”也被東鄉族、撒拉族等民族使用。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拼寫中文。1605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文奇跡》,包括四篇用拉丁字母註音的漢字文章。這是第壹本用拉丁字母標註漢字的出版物。利瑪竇和吉尼格的方案是在“普通話朗讀發音”的基礎上設計的,適用於拼寫北京音。這種新穎的拼音方法給了中國學者很大的啟示。然而,在兩三百年的時間裏,利瑪竇和金尼格的計劃只被外國傳教士所使用,而沒有在中國人民中廣泛傳播。從1815到1823,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纂了壹部漢語詞典,這是最早的漢英詞典。在字典中,他使用自己的拼音方案拼寫中國粵語方言,這實際上是壹種教授羅馬字符的方言。然後,在其他方言區,設計了不同的方言來教授羅馬字符。其中,廈門的“表音文字”在1850年開始傳播,僅在1921年就印刷銷售了5萬冊。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大約有10萬人用這種方言教羅馬字。其他地方的方言教授羅馬字符,羅馬字符在南部貿易港口傳播,主要用於傳教工作。在1867中,英國大使館秘書韋德出版了壹本北京語音普通話教材,這是壹本來自妳的語言集。他設計了壹種拼寫方法,用拉丁字母拼寫中國的人名、地名和事物名,這種方法被稱為“韋德體”。在1931至1932期間,兩位外國傳教士提出了“辣漢字”,這是壹種根據《廣雲》設計的中國拉丁字母。幾乎所有的同音字都有不同的拼法,用方言拼寫。這些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為未來的漢語拼音運動提供了經驗。中國人自己的拼音運動始於清末的切塊運動。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熱情激發了壹些愛國知識分子提出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啟超、申雪、陸亦章、王昭都壹致指出,漢字難是教育無法普及的原因。因此,發起了壹場“註音運動”。盧太章是中國創造拼音文字的第壹人。1892年在廈門出版《初階壹瞥》,並出版了他創作的《中國語音新詞》。他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拼寫廈門音,既有音韻又有音韻,左右橫寫,聲母在右,韻母在左,還有鼻音和聲調符號。加上首字母後,他還能拼出泉州音和潮州音。在他看來,漢字是“或當今世界上最難的文字”,而切音生字則是“學過的字母和切法,沒有老師能自己讀出來”。繼盧太章的《壹目了然·初階》之後,壹場長達20年的註音運動開始了。幾乎每隔壹兩年,切分漢字就有新的方案,如吳敬衡的豆芽菜快字、蔡希永的表音快字、申雪的旺元音、王的拼音字譜、王昭的普通話同義詞和勞乃宣新增加的同義詞。這些音標方案大多數是音標-音標-雙拼漢字筆畫方案,而且大多數只在小範圍內學習,但沒有廣泛實施。只有王昭的普通話字母和勞乃宣的諧音簡體字得到廣泛應用。1913年2月,統壹讀音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查和批準所有單詞的國家發音”和“選擇字母”。會議持續了三個多月。在這次會議上,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通過省級代表投票的方式確定了“標準國家通用讀音”;已經制定了壹套39個字符的拼音方案。這套字母表采用漢字筆畫,字母選自古文字,音節采用聲母、韻母和聲調的三重拼寫系統。雙拼的反拼法得到了改進,其目的只是為了標註漢字的讀音,而不是用作拼音文字。這套音標後來縮減為37個字母(聲母12,韻母13,中介3),幾乎是雙拼註音方案中的壹半字母。音標通過後,擱置了五年,才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於1918正式公布。在1920期間,全國各地設立了“普通話講習班”和“夏季普通話講習班”,以推廣拼音字母。全國各地小學文言文課改為白話文課,小學課本全部用拼音字母註釋漢字生字。北京還成立了壹個音標書報局,印刷有關音標的通俗讀物,並創辦了壹份音標報紙。從1920到1958,音標在中國已經使用了近40年。這對統壹漢字讀音、推廣普通話、普及拼音知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1930中,壹些高級官員認為“音標”的名稱不好,並將其改為“音標”,以強調它不是與漢字平行的文字。1923 8月,教育部召開統壹普通話預備會議,決定組織“普通話羅馬化研究委員會”。9月,1925,北京的壹些會員和壹些語言學家自動組織了壹次“幾個人的會議”,並提出了“普通話羅馬字符的法語拼音”。1928年9月,校長蔡元培正式出版了《國語羅馬化法語》壹書,稱之為“國音字母第二體”,用於漢字拼音化和統壹國家語言,“比照音標,以利推廣國家語音”。在國語言情運動中,出版了壹些讀物,如國語表音讀本。將教育部1932出版的《常用漢語拼音詞匯》與拼音字母和普通話羅馬字進行對比。然而,國語羅馬化從未走出知識界,也未在社會上廣泛推行,其影響力遠不及音標。1931 9月26日,在蘇聯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的第壹次漢字拉丁化代表大會上,通過了中國漢字拉丁化的書面計劃、原則和規則。其主要內容如下:1。中國拉丁新字原則(第13條);2.中國拉丁新字規則(包括:①字母、②拼寫規則、③書寫規則)。拉丁化的新字是在國語羅馬字的基礎上制定的,在聲調標記方式上不同於國語羅馬字。普通話羅馬字符應該標記所有音節的音調,而拉丁化的新字符規定原則上不標記音調,只有在極其必要或容易混淆的情況下才標記音調。例如,“買”和“賣”很容易混淆,“買”寫成艾瑪,“賣”寫成麥。由此,拉丁化新文字運動正式開始,推動了中國漢語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拉丁化新漢字運動持續了近30年,直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的公布。它對中國文字改革事業和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廣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現代漢語拼音方案發布於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拼音方案立即得到發展。1949 10壹個民間組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了,協會成立了“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在拼音方案中使用什麽字母。1955 10 6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葉來石在發言中說:“在1952年至1954年期間,中國漢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要研究漢字的筆畫拼音方案。經過三年的探索,擬定了幾個草案,都放在《漢語拼音方案(漢字筆畫拼音方案)》初稿中。在這次會議上,向代表們發放了六個拼音方案草案,其中四個是漢字筆畫,壹個是拉丁字母,另壹個是斯拉夫字母。會後,時任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的吳向報告說,民族文字方案三年後很難得到滿意的設計,最好使用拉丁字母。毛澤東同意采用拉丁字母,這是在壹次中央會議上通過的。在此期間,還在群眾中創作了許多寫作方案,並送交中國寫作改革委員會。據統計,從1950到8月31日全國漢字改革會議,共發出65435個方案,從8月31日1955到2月1958日公布漢語拼音方案。群眾設計的文字方案有3300多個。這種創作寫作方案的熱情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充分顯示了語言規劃的社會性。1955年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了拼音方案委員會,開始設計漢語拼音方案,並提出了《漢語拼音方案(征求意見稿)》。1956 2月12日,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委員會公布《漢語拼音方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此草稿* * *有31個字母,其中包括五個新字母(虛線I;長腿n;z,c,s)帶尾,從而實現“壹字壹音”,沒有變音和雙字母。草案公布後,在全國各地引起了熱烈的討論,甚至海外華僑和留學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1955 10,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壹年的工作,《修訂草案》於1957 10年提出,國務院第60次全體會議將其作為新的草案。2月1958、11日,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準了《漢語拼音方案》。從1958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課進入中國小學課堂。《漢語拼音方案》是規範普通話拼寫的壹套拼音字母和拼寫方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拼音方案。該方案吸收了過去各種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的優點,特別是國家語言的羅馬化方案和新文字的羅馬化方案。它是中國300多年拼音運動的結晶,是60年來中國人民創造拼音方案經驗的總結。它比任何歷史上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