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1926.3-2011.11),學名白果,人,以“禦石樓”、“白果廠”和“飯壹堂”聞名於世。1927出生於江陰北外閘橋西錢家弄,就讀於南京中學,1948畢業於中國新聞學院。季良先生是壹個優雅的人,他與書法和碑刻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手工印泥。他孜孜不倦地工作,生活在繁忙的城市裏,把頭埋在格子間裏,筆如刀,擅長書法,尤其擅長隸書。有壹種像筆壹樣的刀,更擅長篆刻。有文學的朋友,幾十年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努力工作和自我研究。著有《篆刻機常識》、《雪花印章》、《季良印章》四冊,編著並擴充了《趙印章》、《魯迅印章》、《潘伯鷹自用印章》、《長征印章》、《吳昌碩印章》等,成為。他還為《故宮博物院藏珍品》、《上海博物館藏珍品》、《南京博物館藏珍品》撰寫篆書部分,並擔任《中國書法篆刻大辭典》、《文學生活百科全書》、《書法篆刻實用大辭典》、《文學鑒賞名著》、《國寶大觀》等辭書的編委並撰寫相關項目。現為上海美術家協會海默書畫協會副主席、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東方書畫院畫家、上海紡織書畫協會顧問、桐城書畫研究院高級藝術顧問、上海炎黃書畫協會壹級畫師、靜安書協顧問、向梅畫園特聘畫師。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鸞音霓”代表性傳承人。
付先生與書法和石雕結緣,尤其是手工印泥。20世紀50年代,他曾擔任中國石刻研究會秘書長張魯安先生的助手,亦師亦友。張鑾的名字叫西城,他的字是英文。浙江慈溪人,是壹位篆刻收藏家和印泥制作大師。他收藏了1500多枚秦漢時期的印章和490多枚印記,被譽為“中國第壹印章”。當時,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書畫家紛紛尋找“欒銀妮”。欒先生體弱多病,請先生拿著杵,傾聽前來求道者的需求討論,他不知不覺地充分利用印泥的制作方法,最終獲得了“欒印泥”的衣缽。六安先生去世後,季良先生繼承了其精華,取得了壹些經驗並加以改進。張大千、、劉海粟、沙孟海、豐子愷、、、、、、程十發、、賴楚生、王格之、白蕉、亞明、錢瘦鐵、陸亞飛、黃雲、葉選平、沈鵬、蘇元磊等畫家都曾師從傅。文化大革命期間,張大千甚至委托澳大利亞駐上海領事館索要印泥,稱之為“季良印泥”。賴楚生使用印泥後,獲贈“季良印泥”印章和壹把書畫折扇。唐雲贊福老的印泥是“六安第壹,不及漳州和西陵。“高式熊還專門寫了傅繼亮印泥的來歷,並將其命名為傅繼亮印泥。上海博物館臨摹了宋元時期著名的絲綢書畫,並購置了多種印泥,但難以印制。求助於他後,他特意為其做了四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