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單來說,職業倦怠就是工作的無限膨脹和挫敗感導致的壹種情緒、精神和身體上入不敷出的感覺。《工作是在摧毀妳嗎》壹書的作者、心理學家大衛·波森說:倦怠會摧毀每壹種能力,比如短期記憶、積極樂觀的態度、統籌規劃、判斷和推理能力。
2004年,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發布了中國職業倦怠調查報告。在調查中,中國4000名在職員工在線填寫了Maslac職業倦怠問卷。結果顯示,分別有35%、32%和45%的被調查者存在情緒衰竭、無效性和去人性化指數,至少有40%的被調查者可以被歸類為工作倦怠綜合征患者。在各種職業中,市場營銷、客戶服務和研發(R & amp;d)部門是職業倦怠高發的“重災區”,發生率分別高達28.5%、25%和22.2%。另壹個令人震驚的數字是,具有心理治療師資格、能給患者開出有效處方並簽訂了職業保密協議的心理咨詢從業人員只有400多人。大部分工作者還是抱著壹種舊觀念,認為工作倦怠是個人效率低下、意誌力薄弱導致的隱私問題,是壹種令人尷尬的負面隱私。只要不崩潰,這些沈重的負擔和隱藏的痛苦,是家人、同事或專業的心理治療師無法知道的。
情緒是衡量工作倦怠的指針。積極的情緒可以讓我們從工作中找到自我價值和快樂,變得更加敬業和進取。負面情緒直接導致我們對職責的疏離,放大壹切挫折,讓辦公室人際關系緊張,分崩離析。然而,在如今的職場中,我們的情緒往往被明確屏蔽在工作和服務之外,尤其是那些經常需要“情緒互動和輸出”的服務行業——醫務人員、銷售人員、教師。他們恪守工作信條,不能在病人、客戶、學生面前表現出任何形式的悲傷、冷漠等負面情緒,從而完全忽略了壹點,那就是情緒本身就是工作社交圈的產物,它決定了我們的反饋和反應。
情緒衰竭是衡量工作倦怠和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焦慮等的重要指標。工作壓力是直接導致工作者情緒疲憊的罪魁禍首。美國著名管理學家FredLuthans曾提出著名的“心理資本”概念,並將其定義為“個體積極的心理發展狀態”,由自我效能、樂觀、希望、堅韌四種心理積極狀態組成。就像電池的電量決定了它的工作效率壹樣,個體的心理資本與工作倦怠之間存在著高度的負相關關系。
在眾多的工作壓力中,最明顯的就是工作量無限增加導致的過勞:過勞不僅帶來工作效率的下降,還包含了情緒的動蕩和內心的矛盾,而公司和員工對工作倦怠原因的分歧會導致雙方進壹步的誤解和更多的矛盾。
??工作壓力就像健身房裏的杠鈴重量片,可以讓妳適度挑戰自己,如果超過極限,就會讓妳痛苦不堪,崩潰:在健康的壓力反應中,隨著壓力荷爾蒙進入血液,心跳加快,大腦處於高度戒備狀態,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暫時關閉,這樣就可以用更多的資源來應對眼前的挑戰。當這些指標長期居高不下時,壓力就會變得有害,壹系列惱人的疾病就會悄然而至,包括高血壓、對心血管系統的損害、對免疫系統的傷害,並引起疼痛、消化不良和失眠。妳的工作效率會開始下降,妳會煩躁易怒,妳會開始對生活中的小事苛求,然後妳會失眠,抑郁,暴飲暴食或者厭食。
壓力不僅是職業倦怠的唯壹元兇,也是困擾大多數職場人士的工作中某些期望的長期落差。楊穎告訴我們,他的具體職責是根據客戶需求制定溝通和創意策略,每天要工作10 ~ 11小時,不算周末加班時間。工作倦怠不僅來自於無限擴大的工作量,還來自於顧客飄忽不定的偏好和苛刻的批評。
如果妳被困在壹份不合適的工作中,覺得被困在那裏可能會對妳的情緒、熱情和健康產生驚人的負面影響,那麽改變職業軌跡就成了順理成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