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經常聽到“讀書不如從前”之類的感嘆。是否真的是這樣就不好說了,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有壹點似乎是肯定的,那就是現在的學生出國留學,手邊或者行李裏帶的書很可能不如前輩。
先說遠的。1870年代,幼童赴美留學。為了平衡西學,留學隊伍中還專門有壹個“中學監”。為了保證幼兒不被多姿多彩的世界和西學“蒙蔽”和“洗腦”。這個制度後來被庚子賠款留美采用,所以看壹看胡適的留學日記就很明顯了。然而,這些只是政府的憂慮或防範。留學生自己是如何看待可能的後果的?如果不怕麻煩,還可以找胡適留學日記之類的文件,翻翻也是壹清二楚。在我的印象中,梅光迪比胡適晚壹年留在美國,而且到了美國就帶來了大量的國內經典文獻,這也讓當時還在康奈爾大學學習農業的胡適欣喜不已。可見,在當時的留學生中閱讀中國經典,仍然是學者自我需求和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
梁啟超在1965-1920年代初給清華留美學生的壹封回信也證明了這壹點。1920s期間,清華作為美國留學的預備學校,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很多中國的年輕學子邁出了踏上異國的第壹步。去中國之前,我問過梁啟超這樣的大師,去外國帶什麽書,在外國讀什麽書。在今天很多人看來,這可能有點矯情,但在當年的讀書人看來,這是他們的真心需要。
梁啟超是怎麽回復的?這不妨是梁信的壹段摘錄,以饗讀者:
贈送《國學概論》及其閱讀方法,屬於赴美留學要帶的參考書目,寫作難度相當大。每本書的內容在書中都有簡要論述。看完之後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那壹款購買攜帶。
大學裏有很多具有普遍重要性的書,所以沒必要帶在身上。看客在努力的時候,總是被設計成隨時給自己諷刺或者註解。盡量選最常見的:《四書集註》、《徐崢文學通考》、《向太版五經集註》、《文選》、《哲科二十二子》、《李太白集》、《墨子集註》、《杜工部集》、《荀子集註》、《白白》。如果要帶詩集,古詩源和唐詩勉強可以。如果要帶選詞的話,章昊的《詩選》、周誌安的《宋四家詩選》、譚鐘秀的《若中詞》勉強可以。(這五本書原目錄裏都沒有)其余的都是涉及書籍的,喜歡的話可以帶幾種,國外圖書館可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