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原文
奇勒格
陰山腳下的敕勒川。天如穹蒼,籠蓋四野。
天空灰暗而狂野。風吹草動見牛羊。
3.筆記
①奇列:奇列: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
②敕勒川:四川:平川、平原。子樂人居住的地方在今天的山西和內蒙古。北魏時期,河套平原至土默川壹帶稱為敕勒川。
③陰山: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④ qióng lú:氈布制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⑤籠蓋四野(y m 4):籠蓋,另壹版“蓋”(洪邁《容齋隨筆》卷壹、胡載《苕溪漁隱從化》卷三十壹);四野,四面八方的草原。
⑥天空是灰色:灰色:青色。蒼白的,藍色的,天空是蒼白的,藍色的。
⑦無邊:浩瀚無垠的樣子。
⑧見(xiàn):同“現”,揭示。
翻譯
遼闊的智利平原,就在千裏之外的群山之下,猶如天空中的圓頂帳篷,無邊無際,四面八方覆蓋著原野。天空湛藍,原野無邊。風吹來,草伏低了,露出了原來藏在草叢裏的許多牛羊。
4.簡要分析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流傳於黃河以北的壹首民歌。壹般認為是由鮮卑語翻譯成漢語。民歌唱出了北方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表達了智利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前兩句說明敕勒川位於巍峨的陰山腳下,把草原的背景襯托得非常雄偉。接下來的兩句,用“穹窿”的比喻,說天空像蒙古包,遮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遠景的壯麗景象,天野與天野之間的聯系。後三句描述的是水草豐美,牛羊肥美的草原全景。有靜止,有運動,有形象,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