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的傳說出自戰國時期,與蘇秦有關。
眾所周知,“250”這個詞是壹個貶義詞。對於有些人比較笨,話反了,行為反常,可能都被評價為“250”。但是,妳知道它的起源嗎?這不是普通的民間俚語。
蘇秦這個名字大家都很熟悉吧?古兵家之王鬼谷子的弟子,戰國時期六國宰相,是整個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文化人。
不過關於蘇秦,我想大部分人都是在學校學習頭懸梁和錐刺股的時候開始了解的。那時候的蘇秦讀了很多書,卻做不了官。而且因為沒有成名,回國後也不被父母兄弟姐妹喜歡,甚至沒有飯吃。
於是,蘇秦埋頭苦讀,終於憑借自己口若懸河、見多識廣的學識,成功地統壹了齊、楚、魏、趙、燕、漢,這些國家的互封也就成了掛在腰間的東西。但是,眾所周知,蘇秦為齊國效力。可惜齊宣王死後,蘇秦成了某些想出人頭地的人的眼中釘,被直接想除掉。
然而蘇秦卻註定要在刺客的刀下逃跑。當然,沒有人知道刺客是誰。齊貴王雖下令各處緝捕,卻如石沈大海。這時,蘇秦身受重傷而死,但他又不甘心讓刺客逍遙法外,就對齊王說:“我死了,就以‘蘇秦為燕國密謀反齊國’的名義將我肢解,把我的頭掛在城門上,並貼出告示,說誰殺了我,誰就危害國家,所以要賞我兇手二百金。這時候刺客肯定會來領賞的。”
果然,通知壹貼,就來了四個刺客,他們說是自己暗殺了蘇秦。齊卓王高興了,說:“賞賜不能拿。”那四個人壹本正經地說:“陛下英明,肯定是我們,沒錯。”齊卓王笑著問:“這壹千兩黃金妳們四個人怎麽分?”
四個刺客想都沒想,直接說:“每人250。”齊卓王聽了這話,直接對人說:“把這四個‘250’推出去,砍頭!”結果流傳開來,250這個詞就成了蠢人的統稱。
看,有學問的人就是不壹樣。如此困難的事情被輕描淡寫地處理了。
最重要的是,神王齊卓直接輔助刺客:250。
關於“250”的傳說很多,但它從何而來,卻沒有確切的答案。
但是,這只是對“250”這個詞來源的壹種說法,因為關於它的說法太多了。由此可見,這個詞被人們廣泛使用,卻沒有具體確切的來源。戰國時期的申遺是最古老的說法,但在《辭源》、《康熙字典》等書中沒有記載。
相反,妳打開《現代漢語詞典》,有這個詞的記錄,但它的解釋標註為“方言”,意思是:半瓶醋。
那麽半瓶醋算什麽呢?它最早出現在元雜劇《司馬相如橋的故事》中。劇中是這樣說的:“如今那條街上的普通人,讀幾本書,啃幾個字,人們就叫他半瓶醋。”
也就是說,當時元代人們口中的“二百五”就是指那些裝腔作勢,講空話的人。這類人自然沒有完全精通,但也略知壹二,就像民間常說的:壹瓶不滿,半瓶搖。
如果這麽看的話,雖然“250”不傻,但同樣不是個好詞。對於很多知識,或者說事物,只壹知半解,不精通的人叫做“250”,很形象。
其實南方方言裏也有這句話,只不過不叫半瓶醋,叫半桶水。我想這是壹樣的,對嗎?《清康熙字典》中沒有“250”的記載,也沒有半瓶醋,但翻開《紅樓夢》我們可以從書中看到它的用途。
《紅樓夢》第六十四回有壹句話:其中有嘆息的人,有羨慕的人,有半瓶醋的壹流文人,說喪事比鋪張更奢侈,壹路眾說紛紜。
可見,在清代,“半瓶醋”這個詞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但是,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曹雪芹作為金陵人,自然屬於南方。他說的半瓶醋,可以理解為“250”。
至於這個詞在北方的用法,其實差別很大。在京津冀,“250”這個詞是很常用的,但是在山東,通常叫“半浮”,意思是上不去,下不去。所以壹個詞的出現往往是由很多局部詞改造而成的,不可能從頭到尾只用它的原詞。
當然,很難找到“250”這個詞,因為它的確切來源不那麽容易找到。不過,從楚劇的古戲裏,有壹個小戲叫“半吊子賣鞋”。這個所謂的業余愛好者已經非常準確地取代了“250”的含義。可見,如果追溯的話,“250”這個詞至少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