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中國最早的漢字是什麽?

中國最早的漢字是什麽?

中國最早的漢字是商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指殷墟甲骨文,又稱“殷墟文字”、“王八旦”和“殷琦”,它們寫在商代的龜甲和獸骨上。65438+是2009年底在河南安陽小屯殷都遺址中發現的,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它是中國商代晚期(14 ~ 11世紀)皇室雕刻(或書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用於占蔔的文字。商朝滅亡、周朝興起後,甲骨文又繼續使用了壹段時間。它是中國發現的比較完整的古文字系統。甲骨文是由古董商和金石學家在1898年鑒定的。之後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龜甲和獸骨。加上在其他地方零星收集到的,迄今已收集到10萬余篇,其中最長的單篇文章超過100字,顯示了應用文的雛形。(節選自《應用寫作》第3期1992《應用寫作的雛形——甲骨文》)。

關於甲骨文的發現還有壹個故事:清朝光緒年間,有壹個叫王的人,他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負責人。有壹次,他看到壹種叫龍骨的中藥,覺得很奇怪,就去渣裏找。我沒想到上面有壹個看似字面上的圖案。於是他買下了所有的龍骨,發現每個龍骨都有相似的花紋。他確信這是壹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文字。後來,人們發現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這裏出土了大量的龍骨。由於這些龍骨主要是龜和哺乳動物的甲骨文,人們將其命名為“甲骨文”,研究它們的學科被稱為“甲骨文”。

在總共* * * 65438+萬塊甲骨文中有5000多個不同的字符和數字,其中約1,000個字符已被識別。

甲骨文中約有27%的形聲字,這表明甲骨文是壹個相當成熟的書寫系統。帶有圖案符號的動物甲骨文瞬間(資料照片)

甲骨文是中國的壹種古老文字,被視為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被視為漢字的壹種文字,也是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文琪、龜甲或龜甲獸骨。甲骨文是非常重要的古文字資料。大多數甲骨文是在殷墟發現的。殷墟是著名的殷商遺址,包括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部的小屯村、花園莊和侯家莊。這裏曾是殷商晚期中央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因此被稱為殷墟。這些甲骨文基本上是商朝統治者的占蔔記錄。商朝統治者很迷信,比如十天內是否會有災難,是否會下雨,農作物是否會有好收成,戰爭是否會取得勝利,應該向鬼神獻祭什麽,以此來占蔔生育,疾病和做夢等事情,以了解鬼神的意誌和好事和壞事。占蔔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在甲骨文的背面挖或鉆壹些小坑,用於占蔔。這種小坑被甲骨文專家稱為“鉆”。占蔔時加熱這些小坑會導致甲骨文表面出現裂縫。這種裂縫被稱為“預兆”。甲骨文中的“占蔔”壹詞就像壹個標誌。從事占蔔的人根據占蔔的各種形狀來判斷運氣的好壞。根據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壹個完整的漢語書寫系統。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中,字數已達4000字左右。其中有大量的能指、象形字、會意字,還有很多象形字。這些字符在外觀上與我們現在使用的字符有很大不同。但是,從構詞法來看,兩者基本相同。

目前大約有654.38+0.5萬片甲骨,4500多字。這些甲骨文記載的內容極其豐富,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習俗,還包括天文、歷法和醫學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中公認的約1500個字來看,它已經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物、傳註、借字”的方法,顯示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年~公元前10年)以龜甲和獸骨為基礎的文獻。這是已知中文文獻的最早形式。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以前被稱為文琪、甲骨文、甲骨文、龜版、殷墟等。現在它們通常被稱為甲骨文。由於迷信,商周帝王使用龜甲(常見於龜甲)或獸骨(常見於牛肩胛骨)進行占蔔,然後雕刻占蔔的相關事項(如占蔔時間、占蔔者、占蔔內容、占蔔結果、驗證等。),並由皇家歷史學家作為檔案材料保存(見甲骨文檔案)。除了占蔔銘文之外,甲骨文的供品中也有壹些令人難忘的銘文。甲骨文的貢獻涵蓋了天文、歷法、氣象、地理、國家、世系、家族、人物、官員、征服、監禁、農業、畜牧業、狩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出生和災難等。對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的社會歷史、文化和語言是極其珍貴的第壹手資料。甲骨文因刻在龜甲獸骨上而得名,是殷商時期流傳的壹種書跡。內容是壹篇甲骨文,記錄了從盤庚遷徙到紂王的270年,是最早的書跡。殷商有三個特點,即信史、飲酒、崇鬼神;正因為如此,這些決定了捕魚、征服和農業等許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被重新發現,並成為研究中國文字的重要材料。

商代筆墨精良,書體因雕版而薄而尖,有刀鋒之趣。受文風興衰的影響,可分為五個時期,下文分別介紹。

殷武丁占蔔用的龜腹甲壹、輝煌時期:

從盤庚到武丁,約壹百年的時間,受武丁盛世的影響,書風恢宏壯闊,是甲骨文書法的極致。壹般來說,筆圓而尖,充滿變化,無論胖瘦,都極富活力。

第二,我真誠地希望:

從祖庚到祖甲,用了大約四十年。兩人都可以算是賢王。這壹時期的書法只是剛健的,大體上繼承了前代的風格,墨守成規,很少有新的創造,但又不如前代那樣剛健豪放。

第三,頹廢時期:

Kang辛來到康定大約有14年了。這壹時期可以說是殷商文風衰微之秋。雖然還是有很多工整的書,但是段落零散不規則,不是那麽有規律,有些幼稚混亂,加上錯別字的數量也不少見。

第四,陡峭期:

從武夷山到武文頂,大約用了十七年時間。武文丁決心恢復武丁時代的輝煌,他的書法風格變得蒼勁有力,顯示出復興的氣氛。在纖細的筆觸中,有壹種非常強烈的風格。

動詞 (verb的縮寫)嚴格期限:

從迪伊到帝辛,大約89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略接近第二時期;長度加長了,而且很謹慎,沒有頹廢和缺乏英雄姿態的疾病。

甲骨文上的瘦筆跡也受到刀雕的影響。在占蔔中,“是”或“否”往往刻在龜甲中央縱線的兩側,並從中心線向左右書寫,因此兩側對稱和諧,具有對稱之美。雕版後,大小字用墨填墨,或正反面填朱墨,更具藝術性,堪稱書籍史上的奇跡。

節選自百度網友,謝謝。